对称度是限制被测线、面偏离基准直线、平面的一项指标。其
公差带是距离为
公差值t,且相对基准中心平面 (或中心线、轴线) 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的区域,若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则是正截面为公差值t1×t2的四棱柱内的区域。 对称度系要求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共面。
定义
对称度控制一个尺寸特征与另两个特征或一个尺寸特征均匀对中(等距),比如要求一个特征处于一个零件宽度上的中点。对称度是对受控特征上相对点元素的中心点的控制,如中心面和中心线。理想受控特征上所有的中点必须落在这个零件的中心面(或中心线)上。对称度的
公差带是两个相距规定公差值的平行面或平行线,等边分布于参考的
基准面两侧。这些面特征的中间点云是由特征面上的相对点产生的,必须位于公差带内。对称度只应用尺寸不相关原则。对称度公差可以使用FIM输出读数判断。
对称度通常被认为可以被
位置度取代,因为位置度也可以定义矩形特征(如槽、凸缘等)的对中性,并且位置度可以应用MMC、LMC或RFS修正(对称度只能被RFS修正),所以使用位置度定义特征能够使对称约束同时满足装配约束。
所以,对称度控制曾一度取消。但在1994年,ANSI Y15.5委员会重新引入这个功能符号。这主要是考虑到,同心度也约束了特征尺寸的对中,并且同心度的概念和对称度相同,它们只是在控制特征的外形上有差别。同心度控制圆形特征,而对称度控制平行平面特征,但位置度可以实现同心度和对称度的控制。更需要注意的是,对称度和同心度都要求使用RFS原则,但位置度没有这样的限制,位置度可以被RFS、
MMC或LMC修正。所以曾经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同心度和对称度都被位置度取代过。
但是人们后来发现,对称度和同心度的概念与位置度的概念还是有差异的。位置度是控制一个匹配特征的轴线或中心面。例如,位置度控制一个孔的最大内切圆柱面的轴线(可以想象为插入这个孔的最大检具销)和一个轴的最小外切圆柱面的轴线位置。位置度所关心的是这个最大内切圆柱面的轴线或最小外切圆柱面的轴线是否在位置度公差范围内。
应用
如图1(a)(b)所示,在尺寸范围内和RFS条件下,所有受控面的相对点的中点必须位于一个相距0.5mm的平行面包容的公差带内。组成公差带的两个平行面等边分布于基准面A的两侧,对称度只能应用于RFS条件。这意味着模拟中心基准面A时,应取基准特征A的最小包容面。
对称度的要素如下:
1)对称度控制通常出于装饰或外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功能用途。
2)对称度的功能是将受控特征均匀分布在参考基准两侧,满足对称度约束的零件可能会不能完成装配。
3)对称度需要参考至少一个基准。
4)对称度只能应用不相关原则(RFS),不能被MMC或LMC修正。
5)因为只能被RFS修正,所以对称度不能应用属性检具。
同心度关注的不是装配问题,而是控制特征面的180°位置上相对点的中点点云位置。
由于同心度的概念和对称度相同(定义相对面上点的对中性),且这两个控制同位置度有本质的区别,位置度定义受控特征的理想配合特征的轴线或中心面。所以这三个定位控制都应该保留。因为这些控制差别,所以被取消应用12年后,在1994年的ANSI Y14.5重新引入了同心度控制。
如果要设计一个这个槽特征的匹配特征,就需要使用位置度来定义这个槽形特征。位置度允许使用MMC、LMC或RFS来修正,默认情况下是RFS修正。
测量方法
必须保证基准特征面B的平行度满足要求,才能保证后续测量的精确性。首先要将零件的特征面A靠紧角板,满足主定位设置要求,然后将零件的一个与基准面B平行的面与测量台面接触,使用高度千分尺记录下足够多的点。再将零件翻转180度,保持A面靠紧角板,与基准面B平行的另一个面接触测量台面,同样使用高度千分尺记录下上次测量的所有点的相对点的高度值。比较两组读数,然后可以分析是否满足规定的对称度要求。另一种比较好的设置方式是将与基准面日平行的两个面放在两个平行板之间,两个平行板与该两个面的高点接触,即平行板之间的间距最小,然后求得基准特征的基准中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