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
古代钱币
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其字结构、笔划、肥瘦、方穿、厚薄、重量及铜色都较一致或相似,称为对钱。所谓“对钱”,是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
历史起源
对钱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南唐,宋代最流行,元以后绝迹。从北宋天圣元年开始,直到南宋淳熙七年停铸,铸行长达150多年,共出现过十几种。南唐时有“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唐国通宝”篆楷对称、“永通泉货”篆隶对称等。到了北宋时期,除了天圣年以前的宋元、太平、天禧、祥符、景德、咸平钱和天圣年以后的康定、庆历、崇宁、大观外,可以说无钱不成对。而且形制非常讲究,也非常严格。比如至道元宝行草成对,绍圣元宝行篆成对。宋徽宗时更是对钱集大成时期,重和、政和、宣和都有多种对钱相匹配,其质量之精、书法之美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
日本学者之所以能深入研究对钱,是由于日本靠中国流入的部分古钱进行研究,多属于北宋钱,经过几代人的收藏、研究、比较异同、细致观察,所以日本学者先行一步,对对钱有颇深的研究。国内钱币界的有识之士正埋头工作,以待有一天能够赶上日本,为对钱的研究作出贡献。
历史发展
对钱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一般认为南唐嗣主李王景铸造的“开元通宝”篆书、隶书对钱是最早出现的对钱。北宋是对钱铸行的鼎盛时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首铸“天圣元宝”真篆书二品对钱开始,至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止,104年间北宋政府先后铸造发行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治平元宝”等对钱25种。每一种对钱还有版别之分,有的对钱版别还相当繁杂,如“元丰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对钱版别多达四五十种。
中国古代的对钱艺术在北宋徽宗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宋徽宗铸行的各种钱币中,除崇宁、大观钱没有出现对钱品种外,圣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钱币都是成双成对的,其品种之多、质量之精、书法之美,堪称空前绝后。南宋初年继续铸造有绍兴、乾道等对钱。但自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起开铸纪年钱后,钱币钱文采用呆板的宋体字,曾经盛行一时的对钱渐趋消亡。南宋初年伪齐政权刘豫曾铸“阜昌通宝”、“阜昌元宝”钱,均是篆书、真书对钱。西夏也曾铸行篆、真二体的“光定元宝”对钱。
最早发现“对钱”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古钱学家翁树培。翁氏在其所著《古钱汇考》一书中首次收录了100多对对钱。其后,日本的古钱学家安田而唐、朽木龙桥、山田孔章等人相继进行了排比、配对及定名等研究。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钱谱》、《符合泉谱》、《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等对钱专著的问世,引起了世人收集和研究“对钱”的更大兴趣。
主要特征
对钱制作风格相同,显示出对称的美感。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两枚钱币钱文相同;二是使用两种书体,其中篆书必居其一,另一种书体为隶书或行书等;三是除钱文书体不同外,两枚钱币币值相同,形体对等,即钱形大小、钱身厚薄、穿孔大小、轮廓阔狭、钱文位置、字体大小、铜质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致,可以成双配对。
哲理原理
对称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观念,也是汉民族一种传统的哲理思想。采纳方孔圆钱的形式,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流通货币的形制,沿用两千多年之久,其中既有制造工艺上的原因,使用习惯上的因素,也有传统伦理道德,哲理思想上的缘故。方孔居中,周廓圆浑,钱文分列上下左右,既显得端庄严肃,雍容大方,又易于流通,便于使用;既不失货币作为财富象征的高贵之容,又不落交换流通中轻重偏移的俗套。
而对钱的出现,正是这种哲理思想在钱币制造中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更多地追求钱币对称美的艺术效果的表现。特别是两宋时期,有崇尚艺术文化的风气,铸钱的工艺技术又大大提高,从合金配比的科学性,到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两宋时期都超越前朝,这些条件促成了两宋对钱的盛行,同时也把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艺术性推到了巅峰。
制作标准
即低标准对钱和高标准对钱的观点:
第一,不同时期的对钱,其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南唐的开元通宝和唐国通宝,都有篆书体、隶书体两种钱文,两种不同书体的钱,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制作特征,主要标志是阔缘小字,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对钱。当时,对钱刚刚问世,无先例可寻,无章法可依,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对钱,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过于挑剔。
西夏后期,受两宋对钱的影响,乾、天庆、到光定年间的铸钱也出现了对钱。这是对钱的尾声,却也有新的创举,不仅有汉文不同书体的对钱,如乾祐行书、真书,光定篆书、真书,而且出现了汉文和西夏文的对钱。乾祐以前,如福圣、大安、贞观,只铸西夏文钱,文字笔画简朴,书写比较随意,乾祐以后,包括乾祐、天庆,既有西夏文钱,同时也铸汉文钱,此时的西夏钱文书写方整规矩,制作严谨精美,俨然是有对钱的风韵。
但它们和两宋对钱相比,不仅数量不可同日而语,在制作上也不是那么严丝合缝,这又是西夏对钱的特色。与此相对而言,两宋对钱就要复杂得多,数量众多,版别繁杂,层出不穷。北宋仁宗天圣以后,盛行对钱,成为“制度”,宋时又兴各地铸钱,钱监林立,不同地区,不同钱监,不同铸期的钱币,制作各异,再加上制作者刻意追求对称的完美,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对钱要求势必从严,也就是所谓高标准概念的对钱,除钱文书体之外,还必须考虑文字制作等各方面的因素。
第二,根据学术上的需要,对于对钱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也可以作科学的分析,可以由浅入深,由宽及严,制订不同层次的标准。譬如对于初入门的人,只要掌握对钱的一般知识,同一种年号钱,两种书体的钱文,即可以配对,称之谓对钱。当然,这是低标准的对钱。对于学者、古钱收藏家,或者博物馆的钱币收藏来说,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不仅要考虑钱文,考虑时代特征,而且要寻找它们的区域特征,制作特征,进而探索不同版别所具有的不同的文物价值,哪些是常见的普通品,哪些是珍贵的稀见品。这样对于对钱的标准就高了,要求就严了。
对于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来说,可能考虑学术上的要求会更多一些,譬如同一钱监铸造的同类对钱,早、中、晚期的制作各有何特征?有什么演变的轨迹可寻?由此可以探讨这个钱监的兴衰历史,铸钱历史。不同钱监铸造的同类对钱,它们之间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除版式区别外,原材料,合金成份有哪些区别?由此可以探讨其金属用料的来源,矿产的出处和矿料的性能。譬如有一种宣和短宝对钱,钱体常泛铁锈,杂质铁的含量较高,被认为是江西饶赣监的铸钱。有的对钱,不仅文字轮廓,气息神似,而且同样错范,铸成后一起落土,一样的坑口,一样的锈色,可谓天衣无缝,这不仅是一种天然的艺术杰作,而且对研究铸造工艺、材质和锈蚀成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演变轨迹
宋初沿袭唐制,尚无对钱之风,至太宗淳化、至道年间(990—997年),皇帝亲书钱文,始用真、行、草三种书体同时铸钱,史称“三体书”,也可以说是北宋对钱的先声,但两宋对钱之风的真正形成,是仁宗朝以后的事情。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是两宋对钱的盛行时期,历时一百五十六年。淳熙七年,宋钱币制改革,钱背开始记年,对钱制度在铜钱中不再采用,只是在部分铁钱铸行地区,继续沿用。
在两宋对钱盛行的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至神宗熙宁年间(1023—1077年),对钱均为篆书和真书两种书体的配对。其间有一个插曲,即仁宗康定、庆历、皇祐三朝(1040—1054年),就现存实物看,康定年间铸有真书康定元宝小平铁钱,庆历年间则有真书庆历重宝当十大钱和铁钱,皇祐钱则至今未见,查史书记载,此三朝均有铸钱的记录,北宋又盛行小平铜钱,由此推论,这个时期很可能是继续铸行前朝的铜钱。宝元年号(1038—1039年)只延用两年,但传世宝元年间始铸的皇宋通宝篆、真书体的对钱,数量甚多,或许是一个证明。
(二)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至徽宗建中靖国年间(1078—1101年),对钱改为篆书和行书两种书体的配对。元丰通宝钱,除篆、行两种书体外,还有一种所谓“东坡元丰”的隶书小平钱,铸额不多,所见均为广穿者,当非对钱之列。元符、圣宋钱中,也曾有过隶书铁母钱等,或和对钱也是无缘。这个时期是北宋铸钱最多的时候,各地设监铸钱,对钱版别非常丰富,书法变化亦多。
(三)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徽宗御书瘦金体钱文,对钱之风暂时中断。其间亦曾出现隶书、行书等书体的钱文,但均和对钱无缘。这个时候的货币制度有波动,铸行大钱,大概是影响对钱中断的一个因素。
(四)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至钦宗靖康年间(1111—1127年),恢复对钱的铸行,并由篆书和隶书两种书体配对,成为主流。其间偶然杂有行书、瘦金体等其它书体。靖康钱是北宋最后的铸币,币制比较混乱,尽管铸额不多,却版别错出,这是动乱时期在铸币上的反映。
(五)南宋高宗建炎年间至孝宗淳熙六年(1127—1179年),继续北宋的对钱制度,主流由篆书和真书两种书体配对。淳熙七年以后,铜钱的书体划一为宋体字,对钱之制则在铁钱中断续使用了一个时期。
综上所述,两宋对钱盛行时期,各阶段的钱文书体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且以篆书体作为配对的主线,或篆真,或篆行,或篆隶配对。用篆书钱文作为主线配对,是两宋对钱的一个特点。然而,这决不是绝对,更不是说对钱中必须有一枚篆书体的钱文。
分类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约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翁树培在《古泉汇考》中专门记录了关于古钱版别研究的心得体会,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对钱研究的认识。《古泉汇考》是翁树培的著作,也是那个时代研究成果的一个代表。后来,日本学者对于对钱的研究用力甚多,相继编纂出版了《符合泉志》、《古泉大全·丙集》、《昭和泉谱》、《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等研究宋钱版别的著作。前辈学者对于对钱的分类,是通过钱币制作的对比分析,寻找出一、二个明显区别于其它同类钱币的主要特点,予以定名,并以此作为标准,区别鉴定的。对钱制作特征的区别鉴定,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大小轻重
一是钱体的大小轻重。如:小平大样,小平小样;折二广穿,折二狭穿;厚肉,薄肉等等。
制作特征
二是钱体的制作特征。如:阔缘,中缘,狭缘,背阔缘;肥郭,细郭,正郭,决郭,阴郭,背肥郭等等。
书写特点
三是钱文的书写特点。如:大字,中字,小字,长字,短字,纤字,大头通,广通,隶通;平头元,尖头元,肥元,狭元;横点宝,方贝宝,圆贝宝,隶宝,长宝;政和钱的文政,抱正,长尾;宣和钱的圆冠,长冠,巨冠等等。
位置布局
四是钱文的位置布局。如离郭,寄郭,接郭;隔轮,连轮;进通,退通;仰元,俯元,昂宝,离宝;宣和钱的俯宣,治平钱的直平,斜平等等。
鉴别方法
看该币是否与普通钱有细小的差别
鉴别“对钱”最简单的方法有:一、看该币是否与普通钱有细小的差别,其特点为阔缘、中缘、狭缘、背阔缘、肥郭、细郭、正郭、决郭、阴郭、背肥郭等。
看该币的钱体大小和轻重有何差别
二、看该币的钱体大小和轻重有何差别,如是否小平大样、小样、折二广穿、狭穿、厚肉、薄肉等。
看文字的书写特点
三、看文字的书写特点,在大字、中字、小字、长字、短字中区分;在大头通、广通中区分;在平头元、尖头元、肥元、狭元中区分;在横点金、方贝宝、圆头宝、长宝、隶宝中区分。四、看钱文位置和布局,如离郭、寄郭、接郭、隔轮、连轮、进通、退通、长冠、圆冠、巨冠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0:19
目录
概述
历史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