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
汉语成语
寻章摘句(拼音:xún zhāng zhāi j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孙权)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寻章摘句”。
成语故事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随后率领蜀军攻打东吴,其势凶猛,不可阻挡。吴主孙权派陆逊为都督,率领大将朱然、潘璋等来抵御,同时派遣都尉赵咨到曹魏探听情况,寻求支持。
赵咨博闻多识,应对辩捷,到了曹魏,曹丕也喜欢他,就跟他开玩笑:“吴王大概也懂一点学问吧?”赵咨回答说:“吴王巡游在江上的战船有上万艘,穿着盔甲的武士有一百万,他一心向学,志在学习匡救天下的方法,所以一旦有空闲的时间,就博览群书,学习其中独特的方法,不像那些读死书的书生,只搜求摘取片断词句、只注意文字的推求,而忽略大的内容和思想。”赵咨这次出使,不亢不卑,有理有节,得到了曹魏各层人士的尊敬。
在赵咨的斡旋下,曹魏暂时对孙吴表示出友好的姿态。孙吴解除了北方边境的担忧,全力以赴对付西来的刘备大军。由于刘备求战心切、不谙兵法,被陆逊找到机会,火烧连营,蜀军最终大败而还。
成语寓意
黄侃先生曾说:“辞之患二:曰枯曰繁。枯者不能求达,繁者徒逐浮芜。”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好的文章,然而好的文章一定是从真实心地中流露而出,所言有物,凭感而发,而非堆砌词藻寻章摘句。一味地寻章摘句,只顾使用华丽、奇特的词句,却不顾逻辑的通,最终导致过多的词藻堆砌反而使人感觉故弄玄虚咬文嚼字,最终只会与初心适得其反,与好文章南辕北辙。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指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后泛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1 11:0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