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机器人是为视觉障碍者行动提供导航帮助的一种服务机器人,它利用多种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探测,将探测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做出相应的反馈提供给驱动装置和视障者,以帮助使用者有效地避开障碍。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如何掌握行走的方式和特性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他们可以依赖一定的辅助设施,比如传统的盲杖、加入声波探测障碍物的电子盲杖,还有其他的盲人导航设备等等,这一切都有它们的优点和缺点。80%的视力残疾人士觉得,现时所能提供的辅助设施实际上不能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它们不能给用户提供正确的路径和躲避障碍。
几乎所有的视力残疾人士都希望有一个辅助导航设施可以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的,能确保他们在路上感觉方便和安全。
导盲机器人发展
在导盲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人们首先是以室内环境为背景,开始了移动机器人的探索性研究。此时并没有针对具体的任务或应用背景,而是面向室内结构化环境的基本技术的初步研究,包括机器人结构设计,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路径规划和不确定性处理等。一些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早期研究得到很多重要的结论。此外,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机器人上的运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技术基础,开始了对室内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目前来看,导盲机器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一. 手杖类导盲辅具
视觉障碍者使用最普遍的辅助工具就是白手杖(White-cane)。由于在行动上有诸多受限,所以他们在生活上面临很大的挑战。正因为白手杖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所以便一直被普通盲人所使用。
2010年5月20日,日本公开了一种新发明的电子导盲杖,该种导盲杖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脸部高度处的障碍物。这种新型导盲杖装有2个超声波感应器,能够感应到前方2米脸部高度处的障碍物,并通过震动手柄通知使用者。该导盲杖重量也控制在300克左右,与传动导盲杖基本相当。
二.穿戴式导盲辅具
美国大学机器人实验室Shoval以其所设计的避障系统ObstacleAvoidanceSystem(OAS)为基础开发出了腰带式行动辅具。该辅具在实际使用上可分为引导模式(GuidanceMode)及全景模式((ImageMode)等两种模式。引导模式是带领使用者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绕过障碍物,全景模式是以超声波试图描绘出区域内的全景地图,在转变成声音的大小、频率及左右方位差异等发音方式,告知使用者所在区域内障碍物的大小、远近等信息,让视障者判断出周围环境情况。
三.移动式导盲辅具
Rentschle研发了一款行动辅具VA-PAMAID(VeteransAffairsPersonalAdaptiveMobilityAid)其续航力可以达到10.9公里(充满电时)在行程速度达到1.2m/s时,可正确的避开障碍物。此产品主要适用于老年人,可辅助行动者身体的平衡。虽然,该系统的功能比较强大,但是,其体积过于庞大,对于视障者而言将不适合。
日本山梨大学(UniversityofYamanashi)研制了一种智能手推车ROTA (RoboticTravelAid)。这款小车高lm,重60kg,配备视觉系统以及视觉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它可以引导人穿过马路,当它移动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并且能够识别路标,例如斑马线,交通信号灯。当它探测到交通信号灯变红或者车和其他步行者的时候,它将会停下来。如果遇到问题,它将与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并且允许在轨道上给出额外的信息和命令。
目前国内的研究普遍落后于国外。国内的研究重点基本是在拐杖方面下功夫,如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导盲杖”。在导盲机器人上的研究相对而言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