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位于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大寺巷,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在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河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县和六安市毗邻;北和凤台、颖上县接壤。古城区总共有3.6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春秋属楚。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于此,此后曾十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
三国时期为魏地,当时已是拥有十余万人的重镇。
自晋到唐,寿县古城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
五代末,寿县古城被毁。
宋朝,寿县古城重建。
据史载,明、清二代,寿州城墙直接遭受水害15次,其中先后有6次大水环城。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其中明朝进行15次、清朝14次。
1987年上半年,重建了北门内檐挑檐,东门(宾阳门)城楼及部分雉堞。同年7月,加固了东线墙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大寺巷,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在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河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县和六安市毗邻;北和凤台、颖上县接壤。
地质
寿县古城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蚌埠地层小区,属南型北相地层。出露的主要岩石,除松散堆积外,其余为沉积岩和变质岩类。地质构造处于南华亚板块和北华亚板块碰撞边界附近,其东邻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带——郯庐深大断裂带。
地形地貌
寿县古城地处江淮间北部,地形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岗地、平原和山地三种地貌特征。南部多丘陵,中部为平原,西、北为淠、淮流域湖洼滩地,岗湾分明。
气候特征
寿县古城地处淮河流域中段南侧,为华北气候区、华中气候区的中间地带,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均呈单峰型,有东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点。
水文条件
寿县古城流经境内的河湖均属淮河水系。淠河、陡涧河、东淝河、瓦埠湖自南向北流入淮河。寿县古城的水系布局,从城外来讲主要有两大河道、一大湖泊和一条大河。两大河道一是位于城之西北的淮河干流;一是位于城之北侧的东淝河,一大湖泊是位于古城西门之畔的西湖,一条大河是环绕城池的护城河。
矿产资源
寿县古城矿藏主要分布于县区北缘山地(丘陵),非金属矿藏丰富。已探明的有钾长石、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紫砂页岩、粘土、磷矿石和泉水等。此外尚有寿(县)霍(邱)一线的富铁矿。
建筑格局
寿县古城为宋代重建的城池,保留了宋朝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基本特征。古城区总共有3.6平方千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原都有瓮城,现只有东门和北门保留了瓮城,其中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交错。
古城的道路布局以四条大街为主干道,连接四个城门,把古城分成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又以街巷纵横交错组成交通网,四条大街分别是南街,北街,东街,和西街。寿县古城的布局没有完全遵循古制,形成经纬交织的“棋盘式”格局,其原因是寿县古城是为军事防御而设置的城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古城区内人口数量的膨胀,在城外建设了开发区,逐渐新城了“一城四区”的格局,即:古城区,城南政务商务区,城西工业区、城北旅游风景区。
主要建筑
古城墙
寿县古城现存的古城墙为南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建康都统许俊为抵御金兵在原寿州城旧址重筑,古城墙的墙体是以土夯筑,外侧墙面均以青石和灰砖砌成,并均以糯米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进行粘合,具有极其强大的粘合和防水作用,其结构极其牢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古城的城墙略呈方形,夯土为墙,基础砌条石,外壁包砖。城墙起讫地点为环城,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顶高程27.32—28.50米,城内地面高程为20—23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古城墙开四门,各有瓮城。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有雉碟、马面、敌台、塔之附设,城外有护城河、石堤泊岸。
寿县古城城开四门:北门靖淮门、东门宾阳门、西门定湖门、南门通淝门,城墙为砖壁石基,城平面略呈方形,四门均设城楼和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于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寿县城墙的形制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部位上:创建石堤、改变城门走向、修筑月坝。
石堤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孙家鼐曾为之题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清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改变东西、北三城门的位置、方向。明初,四处瓮城的内外两门都还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即直通式,而观察城门现状,南门仍为直通式,而地势低洼的东、西、北三处的门向、位置却发生了变化:东门的外门位置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北门的外门向西,西门的外门朝北,既有利于御敌,又便于减轻洪水直接对城门的压力。
明万历元年(1573年)寿县出现了月坝。寿县的“月坝”有三处,即城东北、西北和西南各一处,现存的只有东北和西北角两处。所谓月坝,即以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直径7.7米,壁厚0.5米,高于城墙。周围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远看去像个小山包。月坝内设石阶,可沿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月坝能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也可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及时比较内外水位,可以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光绪年间重修时,东西月坝分别获得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美誉。
2001年6月25日,寿县古城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于2012年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州署
州署旧址位于寿县东街,明清两代寿州州署均设于此。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宋代寿春府府治的位置和布局不可考,已知最早的州署是明朝的。明洪武初年建于城东宣化坊,天顺年间知州在旧址重修,其布局据光绪《寿州志》载:“中有节爱堂三间,东为幕厅西为武库,后为退食堂、观我楼楼后有水台一座,左为泉布所,右为卤薄厅,节爱堂下为甬道,戒石六曹吏舍,序列东西,前为仪门三间,两旁为祠、为馆、为仓、为狱又前为大门,立谯楼,楼前为政教坊,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
奎光阁
奎光阁,又名魁星楼、奎光楼。位于棂星门东侧,其前身是清康熙间教谕丁济美所建之“奎神阁”。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张佩芳在祠基上建楼三层,匾曰“奎光”。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龚式谷鉴于奎光楼“木石倾移,黝垩削落,岌岌乎旦夕不能保”,又在原址上改建为奎光阁。今之阁,大体仍保持龚建奎光阁原貌。阁为三层,木结构,台基至宝瓶高约20米,六角形平面,底层面阔4米;高度与面阔自上而下逐层减小;沿内壁设有旋梯,拾阶登临,凭窗俯瞰,极目淮山,气象万千,尽收眼底。有古联镌于阁门,曰:“栏外湖山尽氛垢,斗南人物炳英灵”
清真寺
清真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格局建造的,占地5632平方米,东西长128米,南北宽44米,中轴线上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南北侧为偏门,门前广阔,布有5级青石台阶。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像宝殿(即礼拜大殿),两进相连,面阔5间,进深7间,殿内立有50根红漆明柱,四周设廊,前廊下置红漆木栏,正门为26扇雕工精细的红漆槅扇门,大殿南北各开券门5道,殿体前后两重飞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式衔接,建筑面积936平方米。
文庙
现存文庙为清时期建造,文庙有三进院落组成,在中轴线上有南北依次布置文明坊、泮宫、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敷教坊、和明伦堂,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仰高坊、快睹坊、东西两庑、民宦祠、乡贤祠、节孝祠等。全庙布局整齐、步步深入、开朗明畅、四通八达,是一所反映儒家观念的典型古建筑。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坍塌,知州赵宗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扩建成今规模。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柱间斗明间三、次间二、尽间一朵。三跳三下七朵重棋,口分段挖凹线,两基间距较进,系当时一种变形斗棋作法。殿内金柱粗壮,用包镶法制成。
泮池,其半圆弧朝南,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县司贾之凤始建。
相关文化
楚国文化
楚文化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吸取了众多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楚国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有最早的铁器;有工艺成熟、形式精美的竹木漆器;有最富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工艺;有货币史上第一个金币以及超凡脱俗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另外还有老庄哲学,楚辞文学等。楚迁都寿春城,把楚文化的精神内核带到了寿县古城。造就了这里成为拥有大量文化遗存的胜地。如:孙公祠、安丰塘、楚都遗址等。
汉代文化
汉代在此多次建都,汉文化在寿县古城的影响极深,创造了大量的文化艺术,是寿县古城历史上另外一个巅峰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在八公山潜心研究编著的《淮南子》,彰显汉文化之精髓的,它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博大精深,在亚洲和世界上都广有影响。
人文历史
寿县古城地处南北要塞,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历史上这里战争频仍,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这场战争不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有了“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成语,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可为凭吊的历史遗迹。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军事意义,很多军事专家和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团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于这个故事。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信息
合肥市——合肥绕城高速——蚌合高速——滁新高速——寿蔡路——寿县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