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皇殿(The Hall of Imperial Longevity),位于
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
景山北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现存位置,是清朝陈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场所,是旧时北京城“
五坛八庙”之一。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寿皇殿始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寿皇殿添盖匾,建筑格局完善。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寿皇殿门进行修缮。
清雍正元年(1723年),寿皇殿室内装饰进行替换翻新。
清雍正十年(1733年),寿皇殿受地震影响,前殿和后殿进行修整。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寿皇殿拆除,移建到现存位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寿皇殿添建衍庆、绵禧二朵殿。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寿皇殿建左右碑亭各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寿皇殿宝坊三座牌楼立柱改为钢筋混凝土,撤去戗木。
1954年,寿皇殿被北京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使用。
1956年1月1日,
北京市少年宫正式在寿皇殿成立。
2007年8月28日,寿皇殿牌楼修缮工程开工。同年12月,竣工。
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少年宫迁出,寿皇殿正式回归
景山公园。
2014年,寿皇殿开始进行全面勘测和规划。
2016年4月11日,正式启动寿皇殿修缮工程。
2017年11月,寿皇殿修缮工程竣工。
2018年11月22日,寿皇殿完成布展工作并面向公众开放。
建筑布局
寿皇殿总占地面积约21256平方米,总建(构)筑面积3797.68平方米,由双重院墙内外围合形成两进院落,整体近似方形平面,建筑单体28座,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均以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置。
院墙外,由三座三间四柱九楼木构牌坊以东南西三向环列的方式围合出第一道半封闭式入口空间。外围院墙南向中心位置辟一座三券七楼式砖城门,为寿皇殿建筑群最主要的出入口,东西再辟两道随墙砖城门。外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面阔五间单格悬山建筑对称设置,东侧为神库,西侧为神厨,主要作为存放祭祀材料的场所。东西井亭分处神库神厨东北、西北方位,皆为四角盝顶形式。外院东西院墙中间各设一座砖城门,与东南、西南砖城门形制相同,临近东西砖城门北侧分别为七楹卷棚东西值房,二者呈东西对称布置。寿皇殿建筑群北院墙即为景山北向围墙,墙上开辟北中门一道,由此出可进入地安门大街。
其余建筑均集中于寿皇殿建筑群内院,建置严格。院内东西两侧由南至北依次为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东西碑亭以及东西朵殿,其中东西配殿隔院相对,坐于砖石台基上;东西碑亭均为重檐八角攒尖顶,周围廊,坐于龙头须弥石座台基上;两朵殿紧邻寿皇殿大殿分立东西两侧,东朵殿名衍庆殿,西朵殿曰绵禧殿,均为单檐歇山顶,龙头须弥石座台基。
寿皇殿大殿为中轴线上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建筑,除等级分明的建筑外,在院落中轴线上还铺有5米宽青白石御道,周围海城砖,种植检柏、油松等树木。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活动
2019年10月18日至24日,寿皇殿举办“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
移建改制
清帝入关以后,直至乾隆初年,寿皇殿依然保持原有格局,期间历经多次修缮装修,逐渐成为奉祀大行皇帝梓宫圣容的场所,并为之后的建筑移建奠定了先决条件。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展孝思,
乾隆皇帝依照
安佑宫组群形制对寿皇殿进行移建改制,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添建衍庆、绵禧二朵殿后遂形成现存格局,后世对其进行过多次修缮,但主要集中于乾隆年间。经过乾隆皇帝不断宣扬造势,寿皇殿最终由一座宏大的园林观景建筑群转化为清代营建的地位较高、较具代表性的皇家祖庙。
五坛八庙
旧时老北京有句俗语:“
东单、
西四、
鼓楼前,
五坛八庙颐和园。”这几处地方是旧北京的闹市区或坛庙、名胜的典型代表,昔日在北京享有较高的声誉。“五坛”是指
天坛、
地坛、
日坛、
月坛、
先农坛,均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两朝帝王们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八庙系指
太庙、
奉先殿、
传心殿、寿皇殿、
雍和宫、
堂子、
文庙(
北京孔庙)和
历代帝王庙。这几处在封建时代都是帝王们祭祀列祖列宗、神佛、历代圣贤先哲的地方。除奉先殿、传心殿在故宫紫禁城内,其余皆在城内。
文物价值
寿皇殿整体建筑是仿照太庙规制而建,属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也是是中轴线上除
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包含寿皇殿在内的景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寿皇殿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景山北侧。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58路公交车,在景山后街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寿皇殿约5.5千米,驾车约1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