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拼音:fēng láng jū x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封狼居胥”。
成语典故
霍去病的父亲是官府里的差役,母亲是供人使唤的婢女,他从小生活在奴婢群里,处处受人欺凌。有一年,
汉武帝要选一位年纪轻、武艺高的人做侍从,霍去病被选中,从此进入朝廷。
他十八岁那年,随同舅父
卫青出征。汉军刚刚越过长城,就与一大队匈奴骑兵相遇。两军相遇勇者胜,汉军勇猛向前厮杀,消灭了几千敌人。霍去病第一次接受战斗的洗礼,就为朝廷立下奇功。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独当一面,率领精兵一万,三出河西。第一次出征,他在六天时间里,扫荡了五队匈奴骑兵。然后飞速骑驰一千多里,像一把尖刀插入匈奴左贤王的腹地。
战斗开始后,汉军由于经过长途跋涉,体衰力弱,战势危急。霍去病大喝一声,猛地向敌人冲去。他大发神威,连挑匈奴十二员猛将下马。汉军官兵见了勇气倍增,一个个奋勇当先,杀得匈奴尸横遍野。匈奴浑邪王的王子、国相来不及逃跑,被汉军生擒。
当年夏天,霍去病与其他三位将领同时领兵出征。他采取了迂回包抄战术,先向北行军二百余里,然后突然折向东面,一举歼灭了浑邪王和休屠王的主力,俘虏匈奴单于的王子、相国和将领等。霍去病凯旋向朝廷请功,其他三路却失利而归。从此以后,霍去病的威名更著。
匈奴单于既失爱子,又遭惨败,恼怒万分,要将浑邪王、休屠王治罪。他俩惊慌失措,连忙带领五万部属准备向汉朝投降,以求保得一命。消息传来,汉武帝半信半疑。几经考虑,汉武帝决定让霍去病领兵一万,再去河西受降。要是匈奴人假降,“冠军侯”足以抵御。
霍去病领兵渡过黄河,与匈奴军相遇。这时候,匈奴军的首领各怀异志,矛盾重重。前不久,休屠王听说单于只准备杀浑邪王,便有些后悔,想再返回,浑邪王见势不妙,立即杀死休屠王,收编了他的部队。霍去病闻讯后当机立断,领兵向匈奴军驰去。浑邪王听说霍去病来了,连忙伏地行礼。霍去病下马将他扶起,对他进行安慰。少数匈奴贵族企图纵马逃跑,霍去病一声令下,把他们全部抓回来斩首示众。为防止发生变故,霍去病连忙派人将浑邪王先护送到长安,使匈奴军群龙无首,然后带领匈奴军缓缓而行,顺利回到朝廷。霍去病三出河西,使匈奴人无法在河西立足,只得退至沙漠以北。
公元前119年,为消除后患,霍去病领兵越过沙漠,与匈奴军展开大战。这一仗汉军又是大获全胜,斩杀、俘虏敌人七万多,生擒匈奴王爷、相国、将领近百人。据记载,霍去病回师前,“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也就是说他在狼居胥山的主峰筑坛祭祀天地,祭奠阵亡将士。两年后,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于悲痛之余亲自下诏,将他埋葬在自己选定的墓地。而“封狼居胥”的成语从此流传了下来。
成语寓意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是历代爱国志士雄心勃勃少年立志的真实写照。为了祖国的完整统一,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他们自幼立下救国济民的宏图大志,拼搏进取,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成语告诉人们,应立志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切实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成语运用
“封狼居胥”原指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比喻建立显赫功勋。动宾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唐·李延寿《南史·王玄谟传》:“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宋·
辛弃疾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欲投笔磨盾,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