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射箭提阳戏),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关于射箭提阳戏的起因,传说源于唐代。相传唐太宗梦游地府,在地府遇见旧日老臣和战死的将领,目睹了地府中善恶昭彰的因果情景,梦醒后,决心创立一种劝人为善的愿戏,规劝世人行善积德,早日超脱花花世界。
根据提阳戏第八代传人李国清介绍,他只能上推到第五代掌坛李元清。在李元清的墓碑上,刻着殁于“清道光十七年乙酉仲春”(1837年3月)字样,可以推算出提阳戏约起坛于清乾隆年间。而且,根据李氏家谱,李家祖籍湖北,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入四川,其家居四川的时间约有200年左右。据此,提阳戏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射箭提阳戏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和打击封建会道门时被禁绝,坛班中人不再表演射箭提阳戏。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农村中日益增长的文娱生活需求,经过整顿革新,取消其装神弄鬼、封建迷信部分,突出其娱人戏剧演出部分,射箭提阳戏又于年终岁末或盛夏歇凉时,在乡村院坝、堂屋中坐唱演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傩戏学研究热的兴起,射箭提阳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中外民俗学者和傩戏研究家,先后有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安徽、台湾以及一些国家如日本的专家学者,前往广元考察。提阳戏这一古老又别具一格的民间戏剧,重又为世人所赏识,并为研究戏剧“活化石”提供了例证。
文化特征
演出形式
射箭提阳戏剧目内容丰富,演出时用提线木偶和人同台演出,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演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坛,即请神;第二部分是娱人,即演戏;第三部分是送神,回归天界。
射箭提阳戏的演出分天戏和地戏。天戏即神仙戏,共三十二戏,全用提线木偶表演。地戏共三十二戏,分折子戏、大幕戏、文戏和武戏。折子戏如《姜子牙挂帅》也是武戏;《联花》属文折子戏;大戏有《孟姜女》,人和面具同台演出。一般大愿唱三天,小愿唱一通宵,施主不仅要给钱,还要给食物和其他物品。演出的戏一般有本子,大多是有影响的民间传说、故事。演出时,为迎合主人恭喜发财、人畜兴旺,可即兴串词。演出场地一般都在农村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坝,不搭台子,观众围观,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基本特征
射箭提阳戏经过发展,形成了稳定的基本特征:
1、射箭提阳戏由人偶(提线木偶)同台演出,有别于其他傩戏,演出形式独特;
2、射箭提阳戏的剧目完整,内容广泛,有三十二天戏(神仙戏),三十二地戏,内容丰富;
3、射箭提阳戏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实行宗族传承,对坛主是口传心授,在继承上具有独特的家传性特征;
4、射箭提阳戏原汁原貌,属完整嫡传,其演出风格具有原初性特征;
5、射箭提阳戏演员均为男性,剧中个别女性角色均由男性反串,在演员组合上具有纯男性(阳性)特征;
6、射箭提阳戏的道具、面具及服装精致,面具根据人的脸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艺术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在道具服装制作上具有精致性特征;
7、射箭提阳戏音乐、唱腔、舞蹈比较原始,又古朴典雅大方,它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只有击乐,没有弦乐,唱腔主要吸收民间小调和山歌,其艺术性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
8、射箭提阳戏演出场地一般都选定在农村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坝,不搭台子,观众围观,在场地设置上具有简易性特征;
9、射箭提阳戏在长期参加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中,根据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内容,演出比较固定的成套剧目,在参与民俗活动演出中具有程序性特征;
10、射箭提阳戏随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和平幸福驱除邪恶病痛的愿望,主要在民间流行,其起源上具有地道的民俗性特征。
乐器道具
射箭提阳戏演出的相关道具有:
1、乐器类。只有击乐,没有弦乐,击乐中有马锣、钩锣、大锣、小锣、圆鼓、大钵、铰子、木鱼、长号(唢呐型)等,没有固定的指挥乐器,根据曲牌和演出唱腔的需要,一般是钩锣领打。
2、道具类。三十二神戏全用提线木偶表演,木偶大小一般为一尺二左右,只有川主、土主、药王、文昌略大一点。
3、其他服装道具类。有关公刀、花枪、棍、锏、鞭、背旗、令旗、桌椅板凳、香蜡、油灯、爆竹、土碗,道衣道帽、猴衣等。
代表剧目
射箭提阳戏作品(剧目)有:
(1)天戏类(神仙戏)。共三十二神戏、四十二像,全用提线木偶表演。分别有《赶马童子》、《小鬼(一双)》《大鬼(一双)》《钟魁》《判官》《土地》《走马仙官》《祈世郎》《牢子(一双)》《判子》《川主》《土主》《药王》《领牲(一双)》《梅花女(一双)》《文昌》《巡布官》《绣珠童子(一双)》《黄氏女》《柳青娘》《陈公(一双)》《合伙二仙》《关公》《韩信》《寿星》《二郎》《大伯》《二伯》《三伯公婆》《僧道二仙》《杨氏老爷》《屏风小姐(一双)》等,各有不同的台词和唱腔。
(2)地戏类。共三十二地戏。如《姜子牙挂帅》《联花》《浇水灌花》《跑马》《五鬼闹判》《送财土地》、《哭嫁》《看年月》《灵官镇坛》《孟姜女》系列(包括《进花园》《下祠堂》《成亲》《出差》《饯行》《寻夫》《过潼关》《哭长城》《团圆》)等,由人和面具同台演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射箭提阳戏的傩除、镇宅、还愿等社会功能,与中国鬼文化密不可分,它正好适应了鬼文化的需要,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依存。再者傩戏表演程序的开坛和送神,与道教的祭祀活动和斋醮仪式相同,活动方式也大都与道教一 致。由此看来,射箭提阳戏是中国鬼文化和宗教(道教)文化的结合体。它富有宗教性和民间地方特色,扎根于民间,形成独特的戏剧形式,为人民喜闻乐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射箭提阳戏成为汉民族戏剧的活化石。
传承人物
李大富,2008年7月20日被广元市昭化区文体旅游局决定批准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3年,为保护射箭提阳戏,促进广元市昭化区文化发展,广元市昭化区特制定《广元市昭化区射箭提阳戏五年(2014—2018)保护计划》。
2017年3月29日,广元市昭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壮与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左芝兰等专家、记者一行10余人到射箭乡调研射箭提阳戏,为创建区级精准扶贫音乐舞台戏准备素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广元市昭化区文化馆获得“阳戏(射箭提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广元市昭化区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美术馆、区文物所、区博物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5年9月19日,射箭提阳戏代表广元参加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广元主题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6年9月15日至17日,“我们的节日——中国(郑州)2016中秋文化节暨全国傩舞展演”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广元市昭化区编创的射箭提阳戏《春耕》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