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都山城与国内城
吉林省集安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丸都山城与国内城是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高句丽时代王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修建于丸都山上,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丸都山城与国内城始建于西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
历史沿革
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丸都山城)。
建安二年(197年),由于战争国内城被毁。
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重新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更城名为丸都城。
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移于丸都,使丸都山城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为核心规划布局的山城王都。
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幽州刺史毋丘俭帅兵征讨高句丽破丸都山城。
东晋咸康八年(342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再修丸都城,并移都于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焚毁了丸都城宫殿,故国原王再将都城迁回平原城,丸都城便逐步衰落。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丽移都平壤
遗址特点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以四周环山为屏障,以山腹为宫,谷口为门,使得山城外部防御体系坚固,而城内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让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融为一体。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人民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展现。
丸都山城是高句丽典型的山城之一,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距2.5千米,二者相互依附,互相配合,丸都山城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两度作为王都。
国内城
国内城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平面略呈长方形,内外两壁全都用长方形石条垒砌,是一座坚固的石城。东墙长664.6米,南墙长751.5米,西墙长664.6米,北墙长715.2米,周长为2686米。由于年代久远,几经修葺,部分城墙已经失去原貌。东城墙大部分被毁现在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墙基。南城墙的西段保护完好,墙高3~4米,东段破坏较重,残高2~3米。西城墙以原来城门为界,北段保护较好,残高2~3米,南段破坏严重,城墙已基本毁掉,现存残垣宽7~10米。北城墙仅存墙基,残高1~2米。国内城原有城门6座,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均建有瓮城。城内四面城垣每隔一定的距离筑有突出城墙之外的方形架台,就是通常所说的“马面”。北墙8个,西、南、东墙各2个共14个。城墙西北角、西南角和东南角均有呈直角向外突出的方台,推测其上原来应建有角楼之类的建筑,以提高城的防御能力。
国内城北面有禹山,东面有龙山,西面有七星山,前面有鸭绿江,可谓是依山靠水。所以其城在修筑上充分利用了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东面和北面的山脉为天然屏障,以通沟河和城南的水濠、鸭绿江为天然的护城河,并在城东北两侧掘有10米宽的城壕(今已被填平建住房),从而使山脉、城壕、河流共同为国内城构筑了一道完善的城防体系。
文物遗存
国内城城东面及北面为贵族居住址,出土有成排的础石,砖瓦等建筑遗迹、遗物,还出土过銮金箭头、白玉耳环陶罐、陶壶、陶臼等珍贵文物。城西南方有寺庙一类的建筑,出土过大量瓦砾和陶片以及完整的銮金铜佛。城东北应是厨房一类建筑的遗迹,出土过一批锅和陶罐。
研究价值
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相配合,作为高句丽中期的国都,使用时间长达425年,形成了王都建筑史上一种新模式——附合式王都建筑,为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篇章。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丸都山城与国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丸都山城与国内城,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二者相距2.5千米,丸都山城修建于集安市区北2.5千米处的丸都山上,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
交通路线
自驾
北京——京承高速——大广高速——首都环线高速——大广高速——沈阳绕城高速——沈吉高速——鹤大高速——焦双高速——山城路——丸都山城与国内城
广州——大广高速——乐广高速——京港澳高速——许广高速——兰南高速——大广高速——黄石高速——京台高速——京沪高速——津沧高速——津石高速——长深高速——唐津高速——京哈高速——沈吉高速——鹤大高速——焦双高速——山城路——丸都山城与国内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3 23: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