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同年龄不同种疾病均可引起呕吐。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和收缩,迫使食道和胃内内容物从口和鼻涌出。呕吐可以是独立的症状,也可是原发病的伴随症状。单纯呕吐把吃进过多生、冷食物及腐败有毒食品吐出来,也是机体一种保护功能。遇到孩子出现呕吐不要惊慌,观察病情,正确护理。
病因
1.消化道梗阻性呕吐
可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某些后天性疾患使消化梗阻所致。
(1)宝宝在新生儿期出现呕吐可能有食管闭锁、胃扭转、幽门痉挛、幽门瓣膜、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空回肠闭锁或狭窄、直肠肛门畸形(包括肛门闭锁或狭窄等)、消化道重复畸形及胎粪性腹膜炎。
(2)婴幼儿期肠道阻塞性呕吐先天性幽门狭窄、喷门迟缓消失或喷门痉挛、肠套叠和后天性肠扭转。
(3)儿童时期呕吐可因肠壁外压迫、胎粪性腹膜炎后遗粘连、十二指肠前门静脉肠系膜裂孔疝、嵌顿腹股沟斜疝或横膈疝等病引起。
2.感染性呕吐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胃肠道的感染引起。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
各种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及颅内高压。
4.营养及代谢性紊乱
婴儿脚气病、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
5.前庭功能紊乱
美尼尔综合征。
6.药物及毒物刺激胃肠道。
7.其他
周期性呕吐、再发性呕吐。
临床表现
呕吐仅是一种症状,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呕吐前面色苍白、上腹部不适(幼儿常说腹痛)、厌食、进食进水均吐。突出物有时从口和鼻腔喷出。呕吐严重时,患儿出现口渴尿少,精神萎靡不振,口唇红,呼吸深长脱水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多样,同时伴有原发病的症状。
诊断
认真地采集病史、首先了解喂养方法、时间、习惯及排便的情况。对新生儿应询问呕吐发生时间和发展情况,还应了解母亲的妊娠和生产史、用药史及呕吐伴随症状。
仔细地体格检查、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经过客观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初步诊断。呕吐症状的分析:
1.呕吐发生时间和次数
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呕吐,可能在分娩时吸入羊水;生后24~36小时后出现频繁呕吐,生后又没排便要考虑肛门或直肠闭锁;生后1~2周出现持续呕吐,第3周加重,伴有消瘦和营养不良,需观察有无幽门肥大性狭窄;出生数小时内吐咖啡色黏液,可能误咽母血所致。3岁幼儿反复、持续呕吐咖啡色物有食管裂孔疝可能。
2.呕吐的方式或状况
溢奶(漾奶)婴儿喂奶后奶汁从口角少量流出或吐出,也有少数宝宝有时从口和鼻喷出。吐出来的是原奶汁,不伴有任何不适。可能喂养不当,吃的过饱、胃里存有气体。应适当减少奶量或次数,坐着喂奶,喂完后竖起来拍背;胃内容物一口一口地返回口腔或口内反流涌出,这种症状多在半岁后出现。这是一种少见的反刍现象;从口腔大量吐出或自口腔和鼻孔同时喷出,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发热及神经精神方面症状。应除外脑炎、脑肿瘤等,应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呕吐物内容和性质
(1)吐出物呈清亮或泡沫状黏液及未消化的奶汁或食物。表示吃的食物下行受阻、梗阻在贲门以上。见于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各年龄组的食道炎,所致的食管狭窄和贲门失弛缓症等。
(2)呕吐物为黏液乳凝块及胃内容物,表示食物已进入胃。呕吐可以有感染性疾病,胃肠道感染及幽门部位梗阻引起。见于幽门肥厚性狭窄、幽门瓣膜。
(3)黄或绿色清亮黏液样的呕吐物,有时混有少量奶块或食物。常见于各年龄组严重的功能性呕吐;新生儿则多见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和肠旋转不良。
(4)呕吐物为黄绿色液混有少量食糜,见于高位空肠闭锁或粘连性肠梗阻及肠麻痹。
(5)吐出物呈浅褐绿色粪汁样、味嗅。新生儿期多考虑为空回肠或结肠闭锁,肠无神经节症或直肠肛门畸形。其他年龄组则表示有各种原因所致的低位消化道梗阻。
(6)吐出物带血或吐血,根据出血量速度和部位,吐物中的含血量和颜色来判断。少量血液和胃酸作用后呈棕褐色,可见于新生儿咽下含母血的羊水或吸吮皲裂的乳头、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等;婴幼儿和儿童可见于食管裂孔疝、各种原因致反复严重呕吐,危重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液病患儿并发胃出血;大量呕血多见于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胃溃疡出血。
并发症
小儿严重呕吐可导致婴儿呼吸暂停、发绀、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治疗
主要查清病因,治疗原发病。在此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
1.呕吐的患儿应采取侧卧位或座位,吐后要用温开水漱口。给患儿少量果汁淡盐水喝。如因饮食不节引起者休息、减少进食。
2.呕吐停止或减轻后,可给予少量、微温易消化食物或米汤等流质饮食。
3.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按需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4.呕吐频繁者须予以止吐剂、镇静剂。如鲁米那、冬眠灵、吗叮啉栓剂等,慎用胃复安。
5.解痉药物,如颠茄合剂、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1%~2%普鲁卡因。
预防
1.新生儿、婴儿哺乳不宜过急,哺乳后竖抱小儿身体,让其趴在母亲的肩上,轻拍背部至打嗝。
2.注意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不要过食煎炸肥腻食品及冷饮。
3.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脏的、腐败的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病毒及细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