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染色体隐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病症
常染色体隐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这类疾病中,较重要的有Friedreich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Friedreich共济失调(F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点是儿童起病,进行性共济失调、心肌病、下肢深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锥体束征,常伴骨骼畸形。现已知本病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散发,致病基因(FRDA)定位于9q13。
临床表现
1.典型Friedreich共济失调
起病年龄2~16岁,平均11岁,绝大多数在20岁以前起病,首发症状为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跑步困难,Romberg征阳性(两下肢并拢不能站稳),以后累及上肢,表现为震颤,指鼻试验阳性,轮替运动不良等,少数病例以脊柱侧弯,肢体笨拙或心脏病为首发症状,早期不一定有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或深感觉减低或消失。数年后这些症状都相继出现,跟腱和膝腱反射消失,多数患儿上肢腱反射也消失或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但肌张力不高,下肢振动觉和位置觉减弱或消失,触觉减退,痛、温觉正常,大多数患儿有脊柱侧弯,严重者影响心肺功能;常见弓形足或内翻足,晚期可见肢体远端肌肉萎缩和无力,下肢较上肢明显,晚期还可见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球震颤。少数患儿有感觉神经性耳聋,眩晕。晚期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心理过程减慢和情绪不稳等。心肌病常为进行性。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可在共济失调症状以后出现,也可在以前出现。晚期有心力衰竭。
2.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
常可见到,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确诊常需基因分析。
(1)迟发型Friedreich 30岁左右起病,进展较慢,症状较轻。
(2)腱反射保留的FA 15岁以前起病,膝,踝腱反射存在,早期心肌病,病死率高。
(3)伴有维生素E缺乏的FA 有典型FA的临床症状,维生素E缺乏。
(4)其他 不伴心肌病、骨骼异常,肌萎缩的病例。
(5)检查 MRI显示脊髓变性轻而小脑变性重。
(6)共济失调伴眼球运动失用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周围神经病,眼球运动失用症,脊柱侧弯,内翻足,1~15岁起病,寿命较长。
检查
1.DNA检测
由于98%的FRDA基因可测得GAA重复扩展,故可采用长PCR技术检测GAA反复数目,从而做出基因诊断,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如果只在一个等位基因上有GAA重复扩展(杂合子),则需进一步检查另一等位基因有无点突变。
2.肌肉活组织检查
可见直径大的神经纤维脱髓鞘及轴索断裂,以及非特异性的神经性肌萎缩。
3.肌电图检查
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下肢消失,在上肢减慢,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性异常。
4.CT或MRI检查
头颅CT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MRI可见脊髓变细,萎缩,小脑和脑干萎缩。
5.诱发电位检查
诱发电位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可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有轴突变性,但临床可无视觉症状。听觉诱发电位自乳突电极记录可降低或消失,认为与螺旋神经节变性有关,临床上不一定有听觉症状,体感诱发电位均为异常。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家族史,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表型差别很大,最准确的诊断要靠DNA检测,在DNA分析之前,可参考Harding(1981)的临床诊断标准以便做出可能的诊断:
1.儿童起病。
2.隐性遗传。
3.进行性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
4.下肢腱反射消失。
5.逐渐出现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深感觉障碍,肢体无力。
6.心肌病。
7.10%伴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8.约2/3有脊柱侧弯,弓形足。
9.少数出现远端肌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震。
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可对症处理。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应慎重,如果侧弯超过40°仍能行走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术前应监测心肺功能。心肌病严重者治疗心力衰减。有糖尿病者可试用胰岛素,但多无效。疾病早期应尽量做平衡训练和锻炼肌力,并做理疗。
预后
病情进展缓慢,约在起病后6~27年以后不能独立行走。起病越早,不能行走也越早。心肌病和糖尿病是预后不良的指征,是大多数患者的死亡原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3 23:49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