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低于正常的范围,为小常见心律失常,但多无症状,确切发病率不详。婴儿心率每分钟在100次以下,1~6岁每分钟80次以下,6岁以上每分钟在60次以下即可认为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过缓常出现交界性逸搏。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小儿、运动员,也可见于克汀病、伤寒、阻塞性黄疸病等。在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及结核性脑膜炎以及应用洋地黄、利血平时,心率也可缓慢。持久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之早期症状,应密切观察。
病因
1.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多见于正常儿童,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主要表现在睡眠、屏气、胃显著扩张时。经常从事运动的年长儿童也可表现窦性心动过缓。咽部敏感的小儿用压舌板检查咽部时亦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2.病理情况
少数见于病理情况,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伤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高血钾等病症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应用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奎尼丁、吗啡等药物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3.心脏病手术后
特别是心房手术后,易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临床表现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检查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时发现。对于病理性原因致小儿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昏、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听诊时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
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如并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实验室检查随原发疾病不同而异。常规做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他视临床需要选择。心电图特点:
1.常规心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 Ⅰ、Ⅱ为直立波,aVR导联倒置。
(2)心率缓慢 <1岁<110次/分钟,1~3岁<90次/分钟,3~5岁<80次/分钟,5~10岁<70次/分钟,10岁以上<60次/分钟。
2.24h动态心电图(睡眠时)
<1岁<80次/分钟,2~6岁<60次/分钟,7~11岁<45次/分钟,12岁以上<40次/分钟,运动员可<30次/分钟。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动过缓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运动试验或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心率增快不及原有心率的20%~30%不符合,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窦性心动过缓可明显增快,但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2.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于注射阿托品或运动后,心率可成倍增加,而窦性心动过缓逐渐加快。
3.2:1房室传导阻滞
有时受阻P波重叠T波中,注意T波形态有无隐藏P波,可帮助诊断。
并发症
常并发交界性逸搏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抽搐,常伴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
治疗
治疗对于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可不予治疗,但需临床随诊。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心动过缓伴症状或心率<40次/分钟(婴儿<60次/分钟)者应予治疗。
1.异丙肾上腺素
主要用于急性期治疗,根据心率和症状调整滴入速度,以无自觉症状或心率:儿童>40次/分钟,婴幼儿>60次/分钟者为标准,不宜将心率提高到正常范围,以免加重心肌损害。
2.阿托品
可静脉滴注亦可口服,静脉推注心率控制如上,常用于症状较轻或慢性患者,口服维持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心率范围。
3.山莨菪碱
用于症状较轻者,静脉推注用。
4.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
若上述治疗无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装起搏器,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但如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将受影响。
预防
预防各种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风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防止高血钾和各种药物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