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是常见的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80%在生后2~3个月时出现,也有迟至l~2岁才发生。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斜疝较常见,直疝罕见。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右侧多见。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病因
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或闭锁不全,生后2年约半数仍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使腹腔内容物(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一侧腹股沟出现一个圆形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大多数在婴儿期出现(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1.可复性疝气
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站立、腹部用力时,腹股沟处肿物出现或增大,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腹压减低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变软或还纳腹腔,还纳过程中常可听到气过水声,还纳后可扪及该侧皮下环扩大、精索增粗,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手指触摸皮下环内有冲击感,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不再出现,手指离开皮下环时肿物又复出现,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一般疝内容物降下时并无症状,年长儿可能有下坠感。男性斜疝60%在右侧,左侧占30%。
2.嵌顿疝
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腹股沟疝患儿同时应注意有无隐睾、鞘膜积液的存在。
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阴囊或腹股沟部可复性肿块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鞘膜积液
阴囊或腹股沟部有一囊状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甚难还纳,有时疝气与鞘膜积液合并存在。
2.睾丸下降不全
该病时可在腹股沟管内扪及睾丸,质软为实质性与腹腔内肠管不难鉴别,有时二者可以合并存在。
3.睾丸肿瘤
阴囊内肿块为实性、质硬,不能还纳腹腔。
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好的治疗是手术治疗。手术时机最好在6个月后进行。但如发生嵌顿疝,手术应当提早进行以防反复嵌顿导致严重后果。
1.非手术疗法
6个月以内的小儿因有严重的疾患不宜手术时,可暂时采取疝带疗法,期望其自行愈合,方法是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后使用疝带或采用纱布压迫法压迫内环口,以防疝内容物脱出。使用时应放好位置并随时观察疝内容物有无脱出,否则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引起疝内容物嵌顿。故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还是主张手术治疗。
2.手术疗法
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及有嵌顿史的腹股沟斜疝。一般采用腹横肌切口,经腹股沟或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国内不主张常规探查对侧,除非手术前已诊断为双侧腹股沟疝。
近年来,国内外使用小儿腹腔镜做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小、安全可靠、恢复快且不易影响精索睾丸的发育,可同时治疗双侧疝或治疗一侧探查对侧而不增加痛苦。
疝气手术前应治疗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慢性疾病,以防术后复发。
预后
除少数婴儿疝气外,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和绞窄(疝内肠段的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小儿疝气均应尽早接受彻底的治疗。
预防
1.由于疝气可在婴儿期发生,故应在该时期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肿,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肿块物,遇有疑问及时看医生。
2.虽然患疝气的较多为男孩,但女孩也会发生疝气。对女孩的疝气更要提高警惕,因为常有卵巢、输卵管进入疝囊。
3.婴儿期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以免加重腹内压力。不要让孩子过早的站立,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
4.进食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
5.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腹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