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西周晚期青铜器,高35.4厘米,宽33.6厘米,重12.54kg。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
文物信息
小克鼎,出自中国
西周时期,共七件。造型雄浑厚重,
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重量:47880g
发现历史
光緖十六年(1890)于陕西省宝鸡市
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一同出土还有一件
大克鼎,一套六枚
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小克鼎共七件,现分别藏于
故宫博物院、
天津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日本书道博物馆、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美国
芝加哥美术馆。
主体鉴赏
故宫博物院收藏
造型雄浑厚重,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鼎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花纹粗犷流畅。
南京大学收藏
小克鼎又叫膳夫克鼎,为西周克氏家族一组礼器中的一只。鼎为圆形,直环耳,方唇宽沿,口稍敛,腹略鼓,兽蹄足。耳上饰有三头夔纹,颈部饰以窃曲纹(波曲纹),腹部饰环带纹,足的上部饰有兽首纹。
小克鼎的主人克氏家族是西周孝王时期的大贵族,克曾担任过周孝王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并且负责向下传达周天子的命令。正是由于克的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室管理国家建立功勋,才赢得周天子铭记师华父的伟绩,从而不忘提拔其孙克为膳夫。克为了不忘周天子对自己的恩赐,不忘记祖父对家族的荫庇,遂铸鼎7只以为纪念。现所发现的两只,大克鼎即为克纪念其祖父师华父及周天子对自己的任用和赏赐而铸,小克鼎则为宣扬周天子美意和祈求自己子孙康顺福佑永远保持荣誉而铸。
实际上,无论小克鼎还是大克鼎,它们的器型应该是由商代晚期戌嗣子鼎的形制逐步发展而来,而戌嗣子鼎开始出现的厚沿、蹄足形式,改变了长期以来圆鼎铸造中的薄沿、柱足的式样。这样所铸成的鼎显得厚重沉稳,遂成为西周时期圆形鼎的常见形式。而鼎上所饰之波曲纹,也是一改商代及西周早期青铜纹饰以威严神秘、狰狞可怖的兽面纹为主的格局,运用波曲纹的带状纹样,使观赏者产生一种韵律感,从而形成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上十分流行的主体装饰。
馆藏信息
上海博物馆
字数:72(其中有2字重复)
流传:吴大澂旧藏
备注:上海四八说证明:“克鼎共有七器,这是其中较大的一器”这是一组七〇字的列鼎通常称为小克鼎,另有二八一字的克鼎,即大克鼎。
公益财団法人黒川古文化研究所
字数:仅存68字(其中有2字重复)
流传:潘祖荫、端方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2798
字数:72(其中有2字重复)
高度:35.4厘米
宽度:33.6厘米
重量:12.54千克
流传:潘祖荫、端方旧藏
藤井斉成会有邻馆
《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2799
字数:72(其中有2字重复)
天津博物馆·天津文博院
字数:72(其中有2字重复)
高度:35.1厘米
口径:32.8厘米
流传:丁麟年旧藏
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2801
字数:72(其中有2字重复)
流传:端方旧藏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2802
字数:72(其中有2字重复)
流传:端方旧藏
备注:通考云通耳高九寸一分。按,此在同铭七器中属最小的一件。虽然它与陶斎尺寸稍有出入,应是一器。
铭文内容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
唯王卄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令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作朕皇且釐季宝宗彝,克其日用䵼,朕辟鲁休,用匄康𪟣、纯祐、眉寿、永命、灵终,万年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在周王(孝王)二十三年的九月,周王在宗周(即镐京,位于今西安),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相关展出
2024年5月20日。“积厚流广 鼎盛南雍——南京大学藏出土文物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一楼开展。南京大学镇校之宝小克鼎首次大规模对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