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路
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辖内地名
小北路(Xiǎoběi Lù)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辖内。南北走向,北起于环市中路,南止于东风中路。1927年建成,20世纪50年代扩建登峰路为马路,统称为小北路,因此路附近曾是广州城小北门而得名。小北门是明、清代广州的城门,清代十八门之一。1966 年分别改称登峰北路、登峰中路,1981 年复名。沿途有市十七中学、北园酒家等。
简介
小北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北接童心路,南边有小北仓边高架与仓边路相连,全长1023米。清代时由于在路的北边建有小北门,故称小北直街,1927年建成马路。路上有建路初期由广州商会会长邹殿邦主持成立的北园酒家。
过去,因为广州的道路还不像现在四通八达,广州人如果要到白云山去的话,小北路就是必经之路。因此它就得到了“登峰路”这个乡野之名,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小北路的名字也被改成登峰路,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期才复名。
小北路范围:北起环市中路,南至东风中路,全长1023米,宽32.6米,双向6车道。南端建有仓边路高架,跨越东风路,连接仓边路。
历史沿革
小北路处于越秀山麓。因道路穿过明清两代广州城的小北门而得名,清代时称为小北直街。明代时的文溪穿城而过,斜斜流进小北直街。直街上水道纵横,每逢春白云山水暴涨之时,小北街都会发生“水浸街”的景象。明代成化三年(1457年)曾经在现今朱紫岗附近开凿水渠,把文溪的水引入东濠涌,而不再穿城而过。然而小北街地势低洼,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州连日下暴雨,山洪暴发,淹没了小北门一带,淹死大量居民。1918年(民国7年)拆小北门,扩建为道路,称为小北路;城门外地段因为是连通白云山的泥路,故称登峰路。当时小北路一带已形成闹市,茶居、百货、食杂等店铺多达几十家。登峰路两旁是牛舍、茶寮,屋后就是菜田,如同乡间。20世纪50年代扩建马路时与小北路连接,统称为小北路,1966年改称为登峰北、中路,1981年复称小北路。
小北花圈
小北绿岛喷泉俗称小北花圈,位于小北路与越秀北路交汇处,是广州最早的交通绿岛喷泉,该名也泛指附近一带,原址是广州城小北门。
小北花圈建于1963年,面积63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79年修复。采用广州园林塑石工艺建石山,周围种植红色美人蕉,中央配以喷水池。20世纪90年代后期,车流量剧增,该处成为交通堵塞点,2000年拆除花圈,建成平交路口疏导交通。目前仍有部分老一辈人习惯叫该区域做小北花圈。
小北门
小北门始建于明代,原来的地址是在小北路和越秀北路交界处,也就是小北花圈所在处。2009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复建小北门城门。2009年,四个重建方案提出公示。2010年5月重建工程启动,预计7月可以完工。新建的城门高16.5米,中间一个宽4米,高5.5米的拱门。拱门上方,城楼正面,会镶有“越秀公园”门匾石刻。
与之交汇道路
顺序由北往南排列,粗体字为主干道
环市中路、童心路
小北花圈:越秀北路、镇海路
东风中路、仓边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3 10:53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