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牛胭脂鱼(学名:Ictiobus bubalus)是胭脂鱼科、牛胭脂鱼属鱼类。身体深而窄,最大深度为标准的2.2-2.8倍长度;头部厚度为标准长度的5倍以上;上颌后尖至下颌骨前方距离小于眼睛。嘴小,只有一点点斜的;上颚明显短于吻;上唇远低于下唇眼眶边缘;嘴唇厚而粗糙具条纹。幼鱼有末端的嘴。下鳃盖中间最宽,近微圆形;脸颊浅而缩短(眼睛到前鳃后斜角距离鳃缝上角的3/4);眼睛靠近鼻尖而不是后脑;头部逐渐比身体细;背鳍基部超过1/3的标准长度。雄性头上有交配结节。肠很长,环与体轴平行。背面深灰色;两侧青铜色至金色;腹部淡黄白色。鳍灰褐色。产卵期间鳍变黑。
动物学史
属名Ictiobus源自希腊语,意思是“牛胭脂鱼”;种名bubalus源自希腊语,意为“水牛”。
形态特征
背鳍22-30;
腹鳍9-10;
胸鳍15-18;
尾鳍10-11;侧线鳞少于45;鳃耙少于60;咽齿115-167。
身体深而窄,最大深度为标准的2.2-2.8倍长度;头部厚度为标准长度的5倍以上;上颌后尖至下颌骨前方距离小于眼睛(在大的成鱼中大约等于眼睛)。嘴小,只有一点点斜的;上颚明显短于吻;上唇远低于下唇眼眶边缘;嘴唇厚而粗糙具条纹。幼鱼有末端的嘴。
下
鳃盖中间最宽,近微圆形;脸颊浅而缩短(眼睛到前鳃后斜角距离鳃缝上角的3/4);眼睛靠近鼻尖而不是后脑;头部逐渐比身体细;背鳍基部超过1/3的标准长度。雄性头上有交配结节。肠很长,环与体轴平行。菲利普斯和安德希尔(Phillips & Underhill,1971)指出,在侧线以下鳞片数量、头部深度与标准长度的比例以及前鳍鳍片的长度与标准长度的比例之间的性别差异。但是,差异很小,可能不会在种群水平上表现出来。
背面深灰色;两侧青铜色至金色;腹部淡黄白色。鳍灰褐色。产卵期间鳍变黑。
近种区别
小口牛胭脂鱼鳞很大,有时会将其与鲤鱼混淆。但是,小口牛胭脂鱼缺乏鲤鱼的触须。与
大口牛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相反,小口牛胭脂鱼有一个独特的吸盘式嘴,朝下。
栖息环境
小口牛胭脂鱼栖息于水库和大溪流中,喜生活在清澈的水域和适度的水流中。该物种最常见于有丰富水生植被和淤泥底的栖息地,能够承受佩科斯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高硬度水,pH值6.5-8.5。小口牛胭脂鱼比其近种大口牛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和黑牛胭脂鱼(Ictiobus niger)更喜欢流动更快的水域。
生活习性
在大型水库中,小口牛胭脂鱼在任何给定方向上的行进距离均不超过4.8千米;在10-12个月内,迁移的最大距离为43-90千米。
小口牛胭脂鱼摄食无脊椎动物、水草,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附着藻类、摇蚊科、蝙蝠科和毛翅目。大量采食底部物质,包括硅藻,双翅目幼虫、小甲壳类、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双壳软体动物、苔藓动物和蜗牛;大多数鱼消耗大量的有机碎屑和沙子,并可能消耗各种附着藻类(绿藻和金藻)。孵化后105个小时,体长为8-9毫米时开始进食,由于嘴部位置处于末端,因此在水面附近进食。体长为35-64毫米的幼鱼继续以浮游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为食;体长达到250毫米时将大部分摄食活动转移到浅海沿岸地区的底部生物。
分布范围
水域:分布于美国密歇根湖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从宾夕法尼亚州和密歇根州到蒙大拿州和南部到墨西哥湾;在海湾斜坡流域,从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湾到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格兰德河也有分布;墨西哥也有零星分布。
国家:危地马拉、墨西哥(恰帕斯州、奇瓦瓦州、科阿韦拉州、克雷塔罗州、塔巴斯科州、塔毛利帕斯州、韦拉克鲁斯州)、美国。
繁殖方式
雄性在4-5岁(最小长度411毫米)达到性成熟;雌性在6岁后成熟(最小尺寸444毫米)。在新墨西哥州的象山水库,雄性的成熟速度是雌性的两倍,雄性在一年内即可成熟。产卵期从3-9月,温度为15.5-27.5℃,产卵高峰期在7月。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产卵时间为3-5月,水温为13.9-21.1℃。嗜石产卵者,把卵产在岩石和砾石上,其底栖的幼鱼藏在石头下面。在浅水区产卵,卵随机地沉积在底部或植物上。在新墨西哥州,产卵主要发生在高水位时期淹没的陆地植被上。
体长为546-556毫米的雌鱼可产290,000个卵,体长为450-838毫米的雌鱼可产98,630-501,360卵。如美国新墨西哥州象山水库的雌鱼产卵量为793000-323252个,平均为197371个;平均卵数最高的是7和8岁的鱼。受精卵的平均直径为1.6-2.1毫米至2.3-2.4毫米,具有底栖性和粘附性。在水温21.1℃下96-100小时内孵化。寿命为9-18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小口牛胭脂鱼既可供人类食用,也可作为观赏鱼和牲畜的饲料。在农场池塘中养殖的生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