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传统技艺
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逍遥胡辣汤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御厨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消食茶”二方为基础,做出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汤羹,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提神醒酒、开胃健脾,得名“延年益寿汤”。后北宋遭遇“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宋都开封,御厨赵杞因兵患南逃,途经逍遥镇,决计隐居于此,以卖汤为生,“延年益寿汤”也随之落户于此。而为了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胡辣汤又加入了逍遥镇独有的槐山羊肉黄花菜,并勾了面芡,初步形成了如今胡辣汤的雏形。
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兴盛,逍遥镇成为一个重要的内陆水旱码头,八方商客的集散地,融合了南北风味的逍遥胡辣汤凭借来往客商的口口相传,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中原名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逍遥胡辣汤制作者在原来调味的基础上,根据药食同源的理念,添加了多味中药调料,逐渐形成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汤品。
工艺特征
逍遥胡辣汤有三大特点:一是香,久闻不厌的浓香,是上好的羊骨、牛肉、牛骨在高温下生成的;二是鲜美,有肉之鲜美,菜之鲜美,麦面之鲜美,三者合而为一,不腻、不腥,回味隽永;三是辣,它是那种绵而不燥的辣,不像辣椒一入口就给人几分痛感,而是缓缓入鼻,慢沁脾胃,令人胃口大开。这三大特点凝聚了汤之精华,喝过之后,上下通气,中焦健旺,水谷精微,流布全身,肌体得养,精神自强。
工艺流程
逍遥胡辣汤的调味料是由八角、小茴、胡椒、辣椒、花椒、干姜、荜卜、良姜、丁香、香砂、白芷等近30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调配、泡制、调制而成的。
逍遥胡辣汤的熬制程序:先将牛羊排骨小火炖3小时以上,取汁,肉切成丁块。然后以适量小麦面粉、淀粉和成面团,取5—10倍凉水,将面团在水中反复挤压揉,使面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开,淀粉均匀地分布到水中形成乳白色混浆,而手中的面团为小麦植物蛋白(俗称“面筋”),将面筋切成0.5cm—1.0cm颗粒待用。以中高火将面筋水烧开;倒入肉汁,放进食盐和胡辣汤调味及准备好的蔬菜和肉丁、面筋丁,此过程必须反复搅拌,以防糊锅。传统的胡辣汤不主张放味精、鸡精等增鲜剂,只是待汤熟之后,点上小磨香油和醋即可。整个熬汤过程一般需要4—6小时。
传承保护
传承情况
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发源于逍遥镇,在世代传承过程中,逐渐从逍遥镇向外传播,目前以西华县为核心地区,遍布河南省各个市、县。随着河南人口向外流动,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也伴随着河南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长江以北的许多省市。
传承人物
杨凤花,女,回族,1954年7月出生,河南省西华县人,逍遥胡辣汤王氏第十二代传人。2010年,杨凤花被河南省文化厅认定为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西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传媒展示
2018年2月20日,逍遥胡辣汤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二集中被展示介绍。
重要展览
2021年10月14日,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亮相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新疆是个好地方”援疆19省市非遗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