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
元代杨果散曲作品
《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是金末元初曲作家杨果创作的一首小令。这是一支写少妇忆远的抒情小曲,通过描绘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塑造了一个绰约多姿的思妇形象。全曲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杨果是由金入元的散曲作家,由于这个时期的散曲刚从乐府民歌和两宋词演化而来,因而此曲带有浓厚的民歌和宋词的色彩。
作品原文
【越调】小桃红⑴
采莲湖上棹船回⑵,风约湘裙翠⑶。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⑷。晚凉多少⑸,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小桃红:越调常用曲牌名,又名“采莲曲”“武陵春”“绛桃春”“平湖乐”等,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韵。
⑵棹(zhào)船:方言,即划船、撑船。棹,本指船桨,此处用为动词。
⑶风约:犹风掠、风拂。约,卷曲貌。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
⑷芙蓉开尽:指时序已到秋季。芙蓉,荷花的别名。谐音“夫容”,一语双关。
⑸多少:偏义复词,义偏在多。
白话译文
采莲后拨转船头从湖上返回,风儿吹裹着身体翻动着翠绿的湘裙。忽然听人弹奏一曲琵琶,竟然泪水涟涟,盼望着远方的人归来,可芙蓉花都凋谢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夜晚天气转凉,有多少鸳鸯、白鹭不是处处双飞?
创作背景
杨果一生经历了金元两个时代,金初曾登科及第,担任官职。金亡五年之后,他经人举荐入元为官。这支曲子当作于金朝灭亡后杨果出仕元朝之前(约1234—1239年)。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曲写思妇念远。起首两句即用侧笔描绘思妇情貌:在湖面上拨转船头把船儿划回来,她那用湘绫做成的翠绿色裙子,被习习晚风不断拂动,卷曲而飘摆不定。在起首二句中,外在绰约的风姿与内在无聊的情绪隐隐形成张力。紧接着用“一曲琵琶”以下三句,集中笔墨来描绘思妇的念远怀归。“一曲琵琶数行泪”,是正面的特写镜头,本来是想聊借一首琵琶曲稍遣闷怀离愁,不料一曲弹毕却更加伤心,不知不觉中数行清泪已挂在脸颊了;“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两句,是补叙导致落泪的心理活动——对在外良人(“君”)回来的热切盼望与音信杳无的现实构成了巨大的落差。“芙蓉开尽”意蕴丰富,荷花开尽结子成莲,说明目下已是深秋,女主人公的等待已经很久了,此一层意蕴;良人出行前当有誓约在先,以秋季为归期,眼下的“无消息”说明失期无归是一误再误,此“芙蓉开尽”的又一层意蕴;而“结子莲花”复与子然孤寂的一己之身隐隐对比,此乃“芙蓉开尽”的第三层意蕴。足见思妇念远与良人不归的现实有着巨大落差的心理活动,富有深曲细腻的层次性。最后三句“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点明题旨,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以双栖双宿的“红鸳白鹭”,对写晚风中黯然销魂、孤独寂寞的思妇。“红鸳白鹭”为互文,即“红白鸳鸯和鹭鸶”,而抒情写意的视角已转为思妇的“内视点”,感觉上的深秋凉意与视觉中亮丽的红、白之色的画面感,也构成了通感意义上的混合与对比;感觉上的物理性的“凉意”与心理的暗淡之感复构成对比与层进。
全曲以景结情,余韵绵绵无尽,颇能引人遐想深思,亦是诗词特别是词中营造意境的常用艺术手段。故此曲亦有杨果散曲“以词为曲”的特征。
名家点评
中国韵文学会原会长羊春秋:这是一支写少妇忆远的抒情小曲,既显示出文人高雅典丽的艺术修养,又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它富于感情美……这支小令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因而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贯云石《阳春白雪·序》:“杨西庵平熟,已有知者。”《太和正音谱》云:“杨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平熟盖指其音调,芳妍则其词采。西庵采莲女计十一首,右举二首(指《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与《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写采莲女之情思,柔媚悠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二曲(指《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与《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皆写离人相思之情。……音乐的穿插其间,更增无限凄凉,且有余音缭绕,不绝如缕之韵致。杨果这组曲子,仍可见出词向曲过渡的痕迹,风格较为典雅。
作者简介
杨果(1197—1269),金末元初散曲作家。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早年以章句授徒。金正大(金哀宗年号,1224—1232年)初登进士第,官偃师令,以廉干称。金亡后,杨奂征河南课税,起用为经历。史天泽经略河南,举为参议。中统元年(1260年)官北京巡抚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年)出为怀孟路总管,以老致仕,同年卒。《元史》有传。杨果工文章,长于词曲,有《西庵集》。与元好问交好。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花柳芳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5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