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沙村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下辖村
小梅沙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南临大鹏湾,西至崎头岭万科天琴湾,与成坑村、坪山新区坪山街道马峦社区、大鹏新区溪涌社区相邻。依山傍海,海沙细腻,平坦柔软。
建制沿革
村始建于明朝末期。清初“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由河南、江西及东莞温塘辗转迁入的客家人于此劳作定居,繁衍生息。最早来的是赖姓、卓姓先祖,其后是李姓(有十多户)、袁姓。据《袁氏家谱》记载,袁姓先祖明末时期从中原迁至坪山,清末民初从坪山到此种地、捕鱼,开始往返于坪山与小梅沙之间,之后搭起小棚屋定居。《深圳市地名志·第二章·沙头角管理区》有“小梅沙与大梅沙相邻,因村前有一片洁白晶莹的细沙滩而得名”的记载。
明清时期,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梅沙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梅沙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梅沙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梅沙街道小梅沙社区。
自然资源
村中有梅沙尖山,海拔753.6米;附近叠翠湖水库总库容量146.35万立方米。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地方姓氏
该村第一大姓为袁姓,另有李姓、卓姓等。李姓先祖于明末从河南迁至广东东莞;清朝末年从东莞温塘迁至此地。
地方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0人,其中男性62人,女性68人;80岁以上13人,最年长者95岁(男):实际在村人口1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7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渔业为主,辅以养猪、养鸡等。深圳特区成立后,小梅沙村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著名的海滨风情小城。小梅沙海洋世界主题公园、生态公园、海滨浴场成为著名旅游景点。
1987年,村里成立深圳市小梅沙实业股份公司,经营酒店、景点及物业出租等。2015年经营收入539万元,村民人均分红5万元。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酒店管理、房屋出租、经营餐饮业等。
地方特产
节庆日,村民会自制粽子、茶果、糍粑、年糕、米饼、月饼等特色客家美食
曾有麒麟木雕特色工艺品,是采用椴木、樟木制作,主要作为摆件,现已失传。
交通运输
惠深沿海高速S30线、盐梅路、深葵路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1974年通电,1983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0年通自来水、通电话,20世纪90年代末通互联网。
历史文化
地方习俗
该村一直保留传统客家民俗。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村民都会祭祖。
传统民居
该村东南部原有180余间传统客家民居,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于清朝,在袁氏宗祠左右两侧东西方向呈排式分布,现已拆除。袁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重修于1993年,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堂号“汝南堂”。汝南堂现留存楹联“堂上椿萱并茂;阶前兰桂腾芳”,横批“祖德留芳”。设有袁氏始祖铜像,书有“祖德福泽传后代;宗荫善德到袁家”“卧雪家声;仁风世泽”等堂联。祠堂为砖木结构,装饰讲究,雕龙画凤,房檐上有精美雕花,富丽堂皇。每逢传统节日,祠堂成为宗族集会、祭祀场所。2013年,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在袁氏祠堂举办庆典活动。
宗教信仰
小梅沙村妈祖庙,当地人叫“阿姆娘”,位于小梅沙浴场靠近海滨栈道的山脚下。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村民都会到妈祖庙祭拜。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日,村民前往祭拜。
历史遗址
小梅沙遗址,位于盐田区小梅沙度假村东北面,北靠梧桐山,与九龙半岛隔海相望。1980年广东省博物馆调查发现并试掘。文化遗物分布在长约350米、宽约200米的沙丘上,发掘面积60平方米,出土少量文化遗物,最重要的一件是圈足彩陶盘,年代为距今625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因城市建设,遗址现已不存在。
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载,小梅沙村有古驿道经由措仔角,过小梅沙湾,抵上角。因省道S360线建设,古驿道遗迹消失。
小梅沙村有白鸡麻山古道。村民认为,白鸡麻山古道其实是上坪水库古道的一条分岔路,古道分几条岔路,一条通大梅沙村,一条通成坑村,白鸡麻山这条通往小梅沙村。村民通过古道前往马峦山、坪山、惠州等地。
地方传说
传说,从前有位妇女背着年幼的儿子,天天站在小梅沙海滩边的一座山上眺望大海,盼望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一年、两年、三年……却始终没能等来丈夫的音讯。母子俩的痴情守望慢慢变成一大一小的两尊石像,屹立在那座山上。后来,村民为了纪念这对母子,把整座山命名为“背仔角”。每年中秋节,村民们都要聚集海滩,面向背仔角祭拜。
地方书籍
村中存有《袁氏家谱》,由村民袁新田于1987年续修。留存有《东纵战斗在惠阳》,反映东江纵队在惠阳作战情况,由吕平于1993年编纂。
风景名胜
村中有一棵树龄165年的古榕树,为国家三级古树。
小梅沙有棵古樟树,主干早已腐朽,旁边生出三个墩,在三个墩上面又长出14棵分支,每支都可以说是独立的一棵树,但它们还是同一个“老祖宗”,这棵古樟树的树冠覆盖直径有四五十米,被称为“古树王”。在大树前村民搭建起“土地伯公”庙,每逢节日或出海前,村民都会到伯公庙祭拜。
地方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村民曾遭遇到日本兵的血腥残杀。一日,小梅沙村民乘船送货,从香港返回途中,有8位村民被日本兵连船带人拖到盐田避风塘枪杀。
抗战时期,小梅沙不仅是一个税站,还是东江纵队的税收总站,配有保护税站的一个武装班。税站人员最忙碌、紧张的时间是晚上12点左右。天黑后,武装小队派出海面和陆上的加强警戒哨和登陆点的巡逻哨,所有税收人员都要做好准备应对意外情况。商贩也是在半夜才会来到小梅沙。到1943年,设在小梅沙的税站改为封锁站,税站规模日渐壮大,税站也就成了日军的眼中钉。日军对小梅沙税站进行过几次袭击,海滩的草屋至少被烧过两次,但过不了几天,税站的战士又搭起了新的草屋。税站从1942年设立,一直坚持到日军投降,为筹集抗日经费作出了贡献。
地方规划
2015年,该村被列人市级城市更新项目,拆除面积4.2万平方米,重建用地面积2.8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居民住宅、商业设施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4 23:13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