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浣熊
浣熊科浣熊属一种哺乳动物
小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隶属浣熊科浣熊属,是一种产于北美洲的哺乳动物,常被戏称为‘食物小偷’、‘干脆面’。小浣熊体型为中等大小,躯干结实,体长40~70厘米,尾长20~40厘米,体重通常为3.5~9.5千克,雄性个体的体型和重量都比雌性要大。该物种耳小而直立,略圆,耳尖白色;眼周有深黑色斑纹,从眼上方延伸至鼻底部,并沿脸颊向外扩张;吻部狭长,白色,口边具长须;鼻中等长度而尖,鼻尖和前额呈灰褐色或红棕色。浣熊四肢短小,为跖行动物,前后足均具五趾,爪尖锐,脚垫裸露;尾部具黑色环纹,少数个体为黄白相间,尾尖黑色;皮毛蓬乱粗糙,毛色多为灰色,也有棕色或黑色个体。
动物学史
小浣熊的英文名称“raccoon”来自阿尔冈昆印第安语“arakun”,意思是“用手抓挠”。在17世纪,美国殖民者去掉了 “arakun”中的“a”,并把名字变为“raccoon”。该物种因进食前会将食物放在水中浣洗而得名“浣熊”,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对其的误解。
形态特征
体型
小浣熊的体型为中等大小,躯干结实,体长40~70厘米,尾长20~40厘米,肩高23~30厘米,体重通常为3.5~9.5千克,雄性个体的体型和重量都比雌性要大,体型较大的雄性可能会长到20千克以上。成年小浣熊的重量因栖息地和季节的不同会有差别,分布地靠北的个体体积较南方地区更大。在冬季,小浣熊体内会积累大量脂肪,体重可达春天时的两倍。成年雄性和雌性在冬季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4千克和2.0千克。冬季,北纬地区成年动物的平均体重为6.9~10.4千克,而南德克萨斯州雄性和雌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9.0千克和6.7千克。
面部特征
小浣熊耳朵小且直立,略圆,耳朵上方为白色,后侧有黑色的基部,延伸到近半个耳朵,耳廓较小。眼睛小,眼睛周围有深黑色的斑纹,与脸部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其眼斑通常从眼睛略上方延伸到鼻子底部,并沿着脸颊向外张开,眼斑通常被棕色条纹从中间分解开,随着年龄的增长,眼斑会逐渐褪色变浅;吻部狭长,呈白色,口边具长胡须;鼻子中等长度且尖,鼻子顶部和前额呈灰褐色或红棕色;小浣熊口中原本是裂肉齿,进化成能咬碎东西的牙齿,成年个体有40颗牙齿,门齿、犬齿锋利,适合切割或撕裂猎物,臼齿方形,适合研磨植物,裂齿与臼齿的形状与熊类的相似。
躯干
小浣熊四肢短小,跖行性,前足和后足都是五趾足,有裸露脚垫,趾间无蹼,每个脚趾都有一个锋利、弯曲、不可伸缩的爪。锋利的爪和灵活的手指使其成为优秀的攀援者,像松鼠一样,浣熊可以将后脚旋转180度,头朝下从树上爬下来。前足无毛,有五个灵巧的脚趾,使浣熊能够抓住和操纵食物和其他物品,后脚相比前脚更粗更长,所以浣熊走路或跑步时呈驼背状。足印类似于人,前足的趾像人手指,后足的趾较短,脚垫较长,类似人的脚趾;尾部有4~10条黑色环纹,也有少数为黄白相间,尾尖呈黑色。
毛色
小浣熊的皮毛蓬乱粗糙,全身毛色通常为灰色,也有部分为棕色或黑色,南方的小浣熊通常是银色的,而北方的小浣熊则倾向于金发或棕色,罕见白化种;其肩部和背部的毛皮颜色以红棕色针毛为主;腹侧较浅,通常为浅棕色,有稀疏的针毛。冬季毛发较厚,通常会增长到2~3厘米。
栖息环境
小浣熊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它们栖息于靠近溪流、湖、河的潮湿森林和低海拔草原里,常栖息于硬木沼泽、红树林和洪泛区森林,或栖息于其他动物遗弃的旧穴、树洞中,而在沙漠和海拔2000米以上干燥的高地林地栖息较为稀少。它们也常见于中叶阔叶林、开垦或废弃的农田以及郊区的住宅区。小浣熊的适应能力极强,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与人类共同生存。
分布范围
小浣熊是中美洲和北美洲的原生物种,分布于北美洲以及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伯利兹等地。20世纪初,小浣熊被引进德国和俄罗斯,但后来由于被放生或从养殖场逃出,其分布地逐渐向南美洲、欧洲和中亚扩展。小浣熊在中国部分地区有饲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浣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种类繁多。其中最重要的动物性食物是小龙虾,此外还包括昆虫、一些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及鸟蛋、贻贝、蛤蜊、青蛙、蜂蜜等。植物性食物包括各种浆果、坚果、玉米等。小浣熊倾向于遵循季节性饮食变化的模式。在春季,小浣熊会吃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如小龙虾、昆虫和一些小型脊椎动物,橡子在早春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物。在夏季,大多数小浣熊主要吃水果。在秋季,植物在北方浣熊的饮食中仍然比动物更重要,主要是水果。在冬季,橡子则是其最重要的食物。
当食物充足时,小浣熊会选择性进食,但当食物匮乏时,它们会吃任何可食用的物品,甚至包括腐肉和宠物食品。垃圾是小浣熊在农场和城镇周围的常见食物。一些小浣熊还会吃马路上被车撞死的小动物尸体。小浣熊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生活在近郊的个体经常会潜入人类居住点偷取食物,因此又被戏称为“食物小偷”,同时还会袭击居民区的小狗,经常使小狗受伤或者死亡。
得益于灵敏的前爪,它们能轻松处理猎物,还能够摸着河底寻找食物,打开容器和垃圾桶。它们通常先用前爪抓起食物,然后再放入口中进食。由于它们常在水中或水附近寻找食物,并且在进食时有用手处理和清理食物的习惯,因此它们被误解为会在进食前将食物放在水中浣洗,并因此得名“浣熊”。
社群行为
小浣熊为独居动物。雌性有时会在交配季节与雄性暂时同居,并且在繁殖期会带着幼崽一起活动,偶尔也会有雄性在交配前和雌性待在一起一个月左右,直到幼崽出生。一些北方浣熊会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一起筑巢。
穴居行为
小浣熊的巢穴用于栖息和抚养幼崽。在北部地区的冬季,洞穴对于小浣熊的生存尤其重要。小浣熊常将洞穴筑在树枝或中空的树干上,这些洞穴大多离地面3~12米,离水面67~140米,洞穴的平均大小为29×36厘米。在树木繁茂的地区,它们经常在树上休息。此外,小浣熊也会将巢穴筑在岩石裂缝、灌木丛、喜鹊巢,以及雪松丛中的沼泽地面上,有时还包括废弃的建筑、阁楼、烟囱和废弃车辆等,或是利用灰狐、红狐、土拨鼠、条纹臭鼬、美洲獾等挖掘的废弃洞穴。它们通常每隔几天就会移动到不同的巢穴,只有在寒冷时期躲起来的小浣熊或是带着孩子的雌性才会反复使用同一个巢穴,怀孕的雌性个体会选择一个新的巢穴来产仔。
家域行为
成年雄性小浣熊通常比成年雌性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在交配季节,雄性还会继续扩大它们的活动范围。大多小浣熊的家域范围直径都在1~3千米之间。小浣熊会走其他野生动物或人类在小溪、沟壑、池塘和其他水源旁开辟的小路。它们经常通过地下涵洞来往返于沼泽和树林。在发达地区,小浣熊会沿着围栏、建筑物和食物来源附近活动。
节律行为
小浣熊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蜷伏在窝内休息,夜间出来觅食。进食活动的高峰期一般发生在午夜之前。小浣熊不冬眠,但是在极冷、多雪的时期会睡较长时间,这期间它们的新陈代谢率和体温保持不变,依靠在夏末和秋天储备的脂肪为生,经过冬季会减掉50%的体重。
运动表现
小浣熊是非常敏捷的攀登者和游泳健将。小浣熊常见的步态是拖着脚行走,但其实它们在地面上的奔跑时速可以达到24千米。它们擅长游泳,但由于没有防水皮毛,游泳时身体会承受额外的重量。
感知能力
小浣熊有高度发达的触觉,它们像手指一样的前爪特别敏感,使其能够轻松地处理和撬开猎物,它们还有敏锐的听觉和发达的夜视能力。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小浣熊是“一夫多妻制”。雄性会同时与几只雌性交配,而雌性通常只与一只雄性交配,为争夺交配权,雄性之间通常会相互叫嚷和打斗。雌性通常在一岁之前达到性成熟,而雄性则在两岁性成熟。 小浣熊只在繁殖季节进行交配,它们的交配时间通常在1~3月,在2月达到高峰。北方种群的繁殖时间往往早于南方种群。在美国的东南部,其交配时间会持续到夏季。在南卡罗来纳、乔治亚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大多数小浣熊会在3月进行交配,而在阿拉巴马州,交配发生在3~6月或更晚,在4月达到高峰。在春季第一次发情期间,未受孕的成年雌性小浣熊会在2至4个月后再次繁殖。而年轻雌性在第一个发情期内未受孕的情况下,要到第二年才能繁殖。
产崽哺育
雌性小浣熊的妊娠期为63~65天,4~5月产仔,通常每年只产一次,一胎的产仔数从3~7只不等,但通常为4只。幼崽初生时眼睛紧闭,18~24日龄睁眼,小浣熊在出生后4~6周开始走路,7周大时会奔跑和攀爬。它们通常在出生后的一年内离开巢穴,在16周大的时候断奶,自己觅食。 母熊独自照顾幼崽,3个月后幼崽成熟,与母熊生活近一年后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生活。野生小浣熊的寿命大多数不到5年,圈养的小浣熊寿命可达21年。
亚种分化
小浣熊下有20个亚种。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15年,小浣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物种现状
小浣熊通常较为常见,它们比较适应人类生活的环境,因此生活在郊区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小浣熊在北美的数量急剧增加,从1920年到1987年,北美的小浣熊地理分布范围从660万平方千米增加到 880万平方千米。20世纪80年代北美的小浣熊数量是20世纪30年代的15~20倍。其种群密度随生境类型的不同变化很大,在潮湿的低地地区,如沼泽、潮间带和洪泛平原,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50只,在农业区和阔叶林,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0只,在郊区,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9只。密苏里沼泽的最高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00只。截至2015年,其整体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致危因素
人类会捕猎和诱捕北小浣熊。对于小浣熊的整体种群数量来说,几乎无重大威胁,但存在区域性的潜在威胁,包括狩猎、诱捕和投毒等,它们也是道路交通死亡的常见受害者之一,尤其是在郊区和一些水域中。小浣熊是重要的皮毛动物,在19世纪曾因皮毛而被大量捕杀,但数量已经恢复。此外,犬瘟热和狂犬病也是导致小浣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浣熊的捕食者包括美洲狮、山猫、灰狼、红狐、土狼和猫头鹰等。
保护措施
小浣熊在多个国家的保护区及国家公园中都有分布,例如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国家公园(Prince Edward Island National Park)、美国凯霍加谷国家公园(Cuyahoga Valley National Park)等。小浣熊在美国华盛顿被归类为毛皮兽和狩猎动物,在开放季节狩猎或诱捕需要狩猎或诱捕许可证。美国华盛顿州禁止个人和实体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进口小浣熊。对于小浣熊现有种群的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保护现有种群的适宜栖息地,严禁非法狩猎,严厉打击浣熊皮毛贸易。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小浣熊作为毛皮动物或狩猎物种,一直是北美最重要的经济哺乳动物之一。自殖民时期以来,人们就开始用小浣熊皮毛进行贸易,小浣熊在19世纪的北美毛皮贸易中占据了重要部分。 1982年,小浣熊带来的经济收益达到了1亿美元的峰值,共收获了500万只动物。尽管毛皮价格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有所下降,小浣熊仍然是北美经济上最重要的毛皮动物之一。
生态价值
由于小浣熊的杂食性饮食以及在水生或河岸地区觅食的偏好,常被用于检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指标,如重金属、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由于该物种会以水果和果实为食,因此它们也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一些水果果实或树种被摄入后发芽率会有所提高。
人工饲养
小浣熊被当做宠物来养,然而,小浣熊一旦长大,就会在家里和周围造成很大的破坏。小浣熊还被引入动物园,当它们被引进一个新的动物园时,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会威吓陌生人,躁动不安或者胆小地趴在笼舍铁网上不动,应对措施包括抵达新环境的当天需少量喂食,一个月内仅允许饲养员进出兽舍,减少陌生人对其造成干扰、应激,需保证兽舍整洁干净、安静。
物种危害
物种入侵
除了在国际间有意引进的情况外,该物种可能是由偶然引入(常见于宠物贸易)或通过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引入的。小浣熊除了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区外,还继续通过加拿大南部省份向北扩展其北美本土范围。该物种已被引入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沿海以及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被认为是入侵物种。在西欧和日本引入后,作为外来物种正在扩大其范围。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小浣熊引入后的定殖可以很快。
该物种于1650~1680年间被引入巴巴多斯,1932~1933年被引入大普罗维登斯岛,1934年首次被引入德国;它们在日本的第一次入侵发生在1962年的爱知县,当时一些个体从动物园逃脱,还有一些是1982年被岐阜县的饲养员遗弃的,在当地建立了较大的种群。在20世纪初,该物种被带到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饲养在毛皮生产农场,但由于逃逸导致该物种遍布全岛。随着毛皮价值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小浣熊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另一次显著的数量增长以及在北美地区的范围扩大。
生态破坏
小浣熊会通过掠夺农作物和家禽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它们是美国城市和郊区野生动物机构报告的最常见的滋扰动物之一,会对果园、葡萄园、瓜地、玉米田、花生田和鸡场造成农业破坏。当它们造成建筑物损坏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维修成本。1999年美国大芝加哥都会区由小浣熊产生的经济成本超过100万美元。日本和欧洲部分地区也报告了小浣熊对农业造成的重大损害。在小浣熊种群数量过度丰富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和林地,它们对某一特定种类猎物的捕食程度会相当高,这可能对群落组成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地面筑巢的鸟类,如水禽,数量会显著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在地面或洞穴中筑巢的物种也会面临筑巢地点的竞争,如海龟和海鸟。习惯了被人喂养的野生小浣熊通常会失去对人类的天然恐惧,并寻求靠近它们的食物来源。一旦浣熊在阁楼或附属建筑中居住,它们就会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很难被清除。
致病危害
小浣熊携带至少13种已知可致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其中一些传染病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例如狂犬病。狂犬病的爆发会对该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例如,在新泽西州,狂犬病的控制费用从1988年到1990年浣熊狂犬病传入该地区期间增加了120万美元;在康涅狄格州,接触病毒后接受预防措施的人数从1990年的41人增加到1994年的887人,治疗的平均费用是每人1500美元。在1989年至1993年爆发期间,纽约与浣熊狂犬病相关的支出增加了4000%。虽然狂犬病在小浣熊种群中很常见,但它并不容易传播到其他物种,患狂犬病的小浣熊通常是被动的,没有攻击性的。
野生小浣熊携带多种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其中,外寄生虫包含至少有10种蚤类,1种吸虱类, 6种咀嚼虱类, 14种蜱螨类;内寄生虫有56种,包括扁虫、线虫、棘头蠕虫、弓形虫等。小浣熊经常有蛔虫,这种蛔虫通常不会对小浣熊造成严重的问题,然而,在粪便中的蛔虫卵可能会引起其他动物和人类患上疾病。小浣熊携带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可以传播给人类和家畜。尽管如此,人类由于接触小浣熊以及其他食肉性野生宿主后出现的死亡情况极为罕见。
物种对比
小浣熊和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us)同属于浣熊属,二者分类地位相近且形态相似,故对二者进行物种对比:
相关文化
在美国的一些地区,小浣熊具有文化价值,在当地围绕小浣熊等动物的“打猎”是一种体育活动,该文化团体以追捕活动为中心。小浣熊最初是进口到日本的,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由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卡通人物创作后作为宠物而受到欢迎。
在美洲原住民的民间传说中,小浣熊通常被描绘成一个骗子或一个狡猾的问题解决者,它们也是德拉瓦族人神话中的中心人物,被视为骗子的形象。在日本民间传说中,小浣熊是一种具有变形能力的神话生物,这进一步加强了该物种与伪装、变形和隐藏真相主题之间的象征联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