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的歌》是作家严文井创作的童话(一说寓言、散文诗),最早发表于1956年5月3日《
北京日报》。
内容简介
《小溪流的歌》写了小溪流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为人们做有益的事,一直奔向茫茫的海洋。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小溪流唱着歌向前奔流。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小溪流不肯停留,不肯休息一会儿。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小溪流汇合成大河,流进了海洋。
人物介绍
小溪流
小溪流本是没有性格、没有理想、没有语言的自然界的事物之一,但在《小溪流的歌》中,作者却赋予了它性格、思想以及语言,将它塑造成了一个性格鲜明、思想坚定、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学形象。小溪流哼哼唱唱,对世界上的事物感到新鲜,对身边的东西非常友好,表明他快乐活泼,纯真善良。
枯树桩、乌鸦、泥沙
“枯树桩”比喻社会生活中代表腐朽没落势力的人,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乌鸦”比喻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儿”。“泥沙”则代表了那些跟随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路之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甘愿掉队的人。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得过且过,通过对比,衬托了小溪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严文井自己曾说:“这首关于新中国少年儿童的赞歌并没有什么深的寓意,我不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孩子们的某个侧面,歌颂了他们天天向上的进取精神。”
艺术特色
《小溪流的歌》结构单纯,语言朴素,节奏明快,作者不借重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去吸引读者,而是着意渲染诗情画意,寄寓生活哲理,用音乐的韵律美,散文诗般的意境美去感染读者。另外,这篇童话还力避繁琐的叙述和抽象的说理,尽力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绘声绘色地把小溪流写得如同天真烂漫、积极向上的小淘气一般。他既“快活”地“哼哼唱唱”,“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又“一边奔流,一边玩耍”,这就是孩子的特点。“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石卵,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蚁的痒痒。”这四个“一会儿”,将一个小淘气的可爱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小溪流的歌》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小溪流、小河,大江以及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以生命,寄托着好恶、歌颂或批评等思想感情。这篇童话还使用接近联想的方法,按小溪流的发展过程来写,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完整地揭示出小溪流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主题。此外,除了采用了除别人常用的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外,还巧妙地运用了反复,给“小溪流的歌”增添了和谐的韵律与明快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小溪流“奔流”“长大”,“长大”再“奔流”,作者就是抓住这条主线,巧妙运用反复的。它犹如一曲乐章的主旋律,贯穿始终,既昭示题旨,又增加韵味。
作品影响
《小溪流的歌》被选入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 语文 第8册》第18课。
《小溪流的歌》被选入语文出版社《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讲读课文第四课。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于湖北武昌。儿童文学作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潜心创作儿童文学,早期作品《小松鼠》《四季的风》《
南南和胡子伯伯》等想象奇特、构思新颖,独树一帜。1949年他发表的中篇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是40年代解放区儿童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之一。解放后在繁忙工作之余,他继续从事童话创作,主要作品有《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
三只骄傲的小猫》《
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小溪流的歌》等。1979年,《严文井文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