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龙
闽东福安神话传说中的生物
福安有个叫白云山的地方,相传是小白龙母亲的墓地,说是墓前还有酷似龙爪的印迹,每年清明前后小白龙会去祭母。含山县与“龙”有着不解之缘,流传着“苍山小白龙,祭母降甘霖”的故事。
简介
古往今来,含山县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远古地质频繁的褶皱、断裂活动,在临江襟湖的含山大地上,隆起了道道形似蜿蜒长龙的崇山峻岭和丘陵长岗。而周边却毗邻着河汊交错的广袤平原。这独特地域环境正应了古人择水而居、依山而息的生居习俗。6000至10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已经远离深山狭谷,告别茫茫丛林,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中走出,在这方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上,构木筑巢繁衍生息,进而创造出令后人惊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最让世人称道的是,龙文化在远古时代便在这方热土上悄然萌发。在凌家滩那方失落久远的文明沃土上,出土了5500多年前的“玉龙凤瓒”、“龙凤五璜”等玉质龙器物,特别是那条精美的O形“玉龙”,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华第一龙”。先民们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就离不开这一古老图腾的支撑,就充满着对“龙”的渴望、歆羡和神往。 隔不断的历史传承,赋予这方山水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传说
据史载,含山于东晋大兴二年(319)设县,其初始县名就称作“龙亢县”,至唐武德六年(623)更名为“含山县”,历史上以“龙亢县”命名长达三百余年,亢同“吭”(hang),乃咽喉、喉咙之意,“龙亢”可意释为:巨龙之咽喉之地,亢还有一种读音为(kang),此时的“龙亢”可解释为:奋勇激进的巨龙。“龙”之于含山可谓是颇有渊源。 在现今的含山县境内,依然有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延续着“龙”的遗韵,如横龙埠、青龙尖、土龙岗、石龙口、龙山、龙桥、龙庙、龙梅、龙洞夏等等。朴实的乡民们还爱把旱涝保收的良田昵称作“龙窝”,县域内仅以“大龙窝”命名的良田就有十多处。 在民间也有不少龙的传说。如富有人性化色彩的小白龙祭母的故事,那首“苍山小白龙,祭母降甘霖”的民谣世代相传,那是“龙人合一”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龙文化与乡土民俗和谐交融;大明开国元勋刘基在铜城闸、张公桥、骆集斩龙杨等地仗剑斩龙,最后只有一条土龙逃至巨兴土龙岗得以幸免……龙的故事经这代代的酝酿和发酵,越发“迷离”而“神奇”了。
当然,这些民间传说含有较浓的封建迷信色彩,有杜撰或讹传之嫌,但它却折射出乡民们对“龙”所特有的 种悠久的情感文化。 此外,在含山民间,旨在弘扬龙文化的节庆活动长励不衰。农历端午节至六月初六,在含山县得胜河、清溪河、牛屯河、运漕河等河流上,民间均自发地开展热火朝天的龙舟竞赛。含中含北一带,在农历正月初七至正月末的十多个单日子里,盛行玩狮子舞龙灯。这些曾经濡染、打动了无数乡民的龙文化细胞,它们本是当地民俗的精神之根,它们与民意相映生辉,相偕成趣,其活水之源自然是那颗不老的龙文化魂。 在一个只有1000平方公里、43万人口的小县中,竟打下这许多有关“龙”的烙印,其历史悠久、形神皆立的传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 ,龙文化那独特的审美品位和文化蕴咏,它主题的温馨、祝福、吉祥、奋进之意蕴所旨,无不给人以恬美、祥和、向上的心灵启发和享受。历史为舟,民意为体,龙的神韵和风采寄寓为骨,龙文化的经典和神粹民恰在于此。 龙文化充分体现了含山的历史、自然和人文特色。传承和发扬含山悠久灿烂的龙文化,注入“龙”的激情和神韵,当可为今朝创新破难、奋力赶超的含山人民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23:1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