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盗龙属(Microraptor)是兽脚亚目奔龙科的一属。属名由Micro(小)、raptor(捕捉、盗猎)构成,示该属非常小的个体。化石产自辽宁
朝阳等地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小盗龙个体小,牙齿接近于原始
鸟类,前部的上颌齿包括前颌骨齿较弯曲和侧扁,齿冠前后缘都缺少小锯齿,而后部的牙齿也仅发育后缘小锯齿且齿冠基部明显收缩。尾椎数目相对较少,不多于26枚,中部尾椎长,约为前部背椎长的3~4倍。耻骨联合部长约为整个耻骨长的一半,坐骨板状,其长不足耻骨长之半,具后突,远端封闭突很大。足部第Ⅰ趾位置较低,趾爪锐利且强烈弯曲,次末端趾节较长。
小盗龙已发现命名了两个种:
赵氏小盗龙(M.zhaoianus)及
顾氏小盗龙(M.gui)。赵氏小盗龙种名献给中国恐龙学家赵喜进:化石发现于辽宁朝阳下三家子,赵氏小盗龙个体极小,比始祖鸟(Archaeopteryx)还小:身上披有原始羽毛,而且有的羽毛已具有了羽轴的构造,表明它已具备了真正的羽毛。顾氏小盗龙种名取自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的姓氏:化石发现于辽宁朝阳大平房,顾氏小盗龙正型标本全长仅约77厘米,躯干相对较短,仅为后肢长的44%~50%,尾很长:其以桡骨具突出的二头肌结节、前肢第Ⅰ指很短、单一胸骨平且大、耻骨强烈弯曲、胫骨拱曲等可与赵氏小盗龙相区分。顾氏小盗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体上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飞羽或尾羽。其前肢上飞羽的分布形式与现代鸟类的相似,初级飞羽约12枚,次飞羽约18枚: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前肢外侧的飞羽羽片呈不对称状而内侧的飞羽羽片对称。最不寻常之处是其后肢股骨、胫骨及骨上亦发育有很长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长且其外侧的亦呈不对称状,与前肢上的飞羽类似。第15~18尾椎以及之后的尾椎上发育较长的尾羽,向后逐渐变长。这种羽毛分布形式表明从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渡之中,可能经过了一个四翼阶段,同时也表明这类小型的奔龙类可能已具备了一定的滑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