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干曲》是唐代诗人
崔国辅的作品。这是一首
情歌,但作者没有从相见、欢聚、别离等处落笔,而是紧扣江南水乡的特点,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自然而风趣地表现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名采菱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作品原文
小长干曲⑴
月暗送湖风⑵,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⑶,知在此塘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
南京市南。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
⑵湖:一作“潮”。
⑶菱歌:采菱之歌。南朝宋
鲍照《
采菱歌》之一:“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不彻:不尽;本为不尽之意,在这里是指歌声时断时续,经久不息。
白话译文
月色幽暗湖面吹来徐徐夜风,寻人不见道路曲折宛转不通。
歌声悠扬时断时续经久不息,知道心爱的姑娘就在这塘中。
创作背景
崔国辅是吴郡人,对
南京长干里一带比较熟悉,因创作《小长干曲》以表现江南青年男女的爱情。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崔国辅的《小长干曲》是一首表现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小诗。全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情色彩,切合小伙子此时的感受。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好像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江南水乡,荷花满塘,月光幽幽,和风徐徐,都在无语传递着浪漫的讯息。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艺术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气氛。
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焦急踌躇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这里用“不彻”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这歌声也活现出采菱姑娘那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
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变化,而且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诗写其知之深,可见其爱之切。
全诗在结构上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首句以“月暗送湖风”起兴,开门见山,交代了事情的大致时间和起因。次句“承”,承接首句,陷入“相寻”却“路不通”的窘境。三句“转”,菱歌不停辍,反复吟唱,进而打破“相寻路不通”的僵局。末句“合”,合拢全诗,发现那人在荷塘边,豁然开朗。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能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并有起伏、有波澜,显示出层出不穷的艺术效果。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名家点评
明代
钟惺、
谭元春《唐诗归》:谭云:“唱不彻”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深得多,而俗人又只称彼何也?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唱不彻”妙!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是一般情致。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谓两处总牵情也。
作者简介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进士,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贬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司马。诗以五言绝句著称。其诗多拟南朝乐府民歌,写宫闺、田园儿女之情,含思婉转,风格清新活泼。原有集,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