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鸊鷉
鸊鷉科小鸊鷉属动物
小鸊鷉,是鸊鷉目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成鸟(夏羽):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眼先、颏、上喉等黑褐;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飞羽灰褐,初级飞羽尖端灰黑,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两胁、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沾些与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成鸟(冬羽):额淡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褐,颈较深于头,并有栗色、白色横斑;腰的两侧淡黄棕色;上体余部灰褐色;颏、喉等均白,下喉带一点黄色;颊、耳羽、颈侧等均淡黄褐,并有白色斑纹;前胸和两胁淡黄棕色;胁部羽端黑褐。虹膜黄色;嘴黑而具白端;跗蹠和趾等均石板灰色。
形态特征
小鸊鷉成鸟(夏羽):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眼先、颏、上喉等黑褐;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飞羽灰褐,初级飞羽尖端灰黑,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两胁、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沾些与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
成鸟(冬羽):额淡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褐,颈较深于头,并有栗色、白色横斑;腰的两侧淡黄棕色;上体余部灰褐色。颏、喉等均白,下喉带些黄色;颊、耳羽、颈侧等均淡黄褐,并有白色斑纹;前胸和两胁淡黄棕色;胁部羽端黑褐。
虹膜黄色;嘴黑而具白端;跗蹠和趾等均石板灰色。繁殖季节颈部的羽色栗红,冬季颈部羽色变淡。羽毛松软如丝,嘴细直而尖;翅短圆,尾羽均为短小绒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早成性。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
大小量度:体重♂160-275克,♀150-225克;体长♂220-318毫米,♀221-274毫米;嘴峰♂20-23毫米,♀18-22毫米;翅♂95-140毫米,♀72-138毫米;尾♂28-47毫米,♀28-40毫米;跗跖♂32-50毫米,♀29-4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该物种栖息在范围广泛的小而浅的湿地,通常深度小于1米,植被丰富(漂浮的、淹没的和挺水的)和有高密度的水生无脊椎动物,通常避开水域与大型掠食性鱼类。合适的栖息地包括小型湖泊、池塘、大型淡水、碱性或咸水湖泊和水库、缓坡的海湾和植被海岸。流动的河流 、运河、洪泛平原的牛轭湖、沿海咸水泻湖、季节性淹没区、沼泽 、污水泻湖和稻田。在繁殖季节之外,它们在更开阔的水域很常见,偶尔会在河口或避风海湾的沿海地区观察到,以避免受到强波浪的影响。
生活习性
多数为留鸟,少数迁徙。在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繁殖的鸟类多数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往南迁徙。少数个体留在当地不冻水域越冬。南方地区种群多为留鸟。
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3-5只或10余的小群。善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亦能行走,但行动迟缓而笨拙。飞行力弱,在水面起飞吋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离才能飞起。在陆地上则根本不能起飞。飞行距离短而且飞得不高。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拖于尾后,两翅鼓动较快。性活跃。活动时频频潜水取食。休息时常一动不动的飘浮于水面。遇到危险则游入水草丛中或潜入水下隐藏,不时又在附近露出水面。有时它又沉入水中,仅留嘴和眼在水面,其状似鳖,故有“王八鸭子”之称。
通常白天活动觅食。捕食方式通过潜水追捕。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也吃虾、蜻蜓幼虫、蝌蚪、甲壳类、软休动物和蛙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水草等少量水生植物。
叫声:重复的高音吱叫声ke-ke-ke-ke,求偶期间相互追逐时常发此声。
分布范围
原产地(留鸟):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不丹、波黑、博茨瓦纳、文莱、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科摩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希腊、几内亚、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肯尼亚、韩国、科威特、老挝、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摩尔多瓦、摩纳哥、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其顿、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国、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叙利亚、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英国、越南、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格鲁吉亚、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朝鲜、吉尔吉斯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欧洲区)、塞内加尔、新加坡、南非、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非繁殖地:约旦。
季节性不确定:中国澳门。
可能已灭绝:西撒哈拉。
游荡:澳大利亚、法罗群岛、直布罗陀、蒙古和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水塘岸边浅水处水草丛中。巢属于浮巢。通常咬断芦苇作巢基,置巢于芦苇丛之间,飘浮于水面上,能随水的涨落而起落。形状呈一圆台状,好似一截顶圆锥体,上窄下宽。巢全由芦苇和水草构成,内垫以苔藓或无任何内垫物。巢的大小为外径为15-18厘米。内径10-12厘米;巢深3-7厘米;巢高30-36厘米,水面露出部分为6-10厘米。每窝产卵4-7枚,但也有2-10枚的。卵刚产出时为白色或灰白色,随后变为污白色或污褐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梨形和葫芦形三种形状。卵的大小为24-27×33-39毫米。平均26.2×36.7毫米,重量10-13克,平均11.36克。雌雄鸟轮流孵卵。离巢时亲鸟用巢边的水草将卵盖住。孵化期19-24天,亦有报告为23-2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第2天即能下水游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3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小鸊鷉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越冬期间曾经是相当丰富的。在中国其他地区亦较常见,是一分布广、数量大的常见水鸟。但由于环境污染,生境条件变坏,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应注意保护。
相关文化
扎伊尔邮票
马尔代夫邮票
多米尼加邮票
英国邮票
参考资料
Tachybaptus ruficollis.The IUCN Red List.2021-0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2: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