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鹀
鹀科鹀属鸟类
小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小型鹀类。其体长12-14厘米。雄鸟繁殖羽眼先、头侧耳羽栗色,在头部形成明显的栗色斑;冠纹栗色,侧冠纹黑色;眉纹皮黄色,前段色深;眼圈白色,眼后具一较细的黑色过眼纹;颊纹、耳羽边缘灰黑色;喉白而沾有栗色,两侧具黑色纹;上体主要为褐色,具深色纵纹;下体近白色,胸及两胁具有细碎的黑色纵纹;翼和尾黑褐色,具浅色羽缘,最外侧尾羽白色。喙为圆锥形,较为尖细,上嘴近黑色,下嘴灰褐,脚肉褐色;雄鸟非繁殖羽及雌鸟羽色较为暗淡。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头侧、眼先和颏侧均赤栗色,头顶两侧各具一黑色宽带;眉纹红褐;耳羽暗栗色,后缘沾黑色;颈灰褐而沾土黄色;肩、背砂褐色,有黑褐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土黄褐色;中和大覆羽黑褐,前者羽尖土黄,后者沾赤褐,羽端土黄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而羽缘浅灰。翅上覆羽黑褐色而缘以赭黄色,初级覆羽的羽缘较淡;飞羽暗褐,内侧者缘以赭黄色,外侧者外缘转为土白色;尾羽褐色,具不明显的土白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有一白色楔状斑,从内燫羽尖直插到外燫基部;次一对尾羽仅在羽轴处有一白色窄纹;喉侧、胸、胁均土黄色,具黑色条纹;下体余部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也白色,后者中央发黑。
雄性成鸟(秋羽):头顶羽端赭土色,头顶赤栗和两侧的黑色带有些混杂,不如春羽明显;翼羽外缘近赭色;其它各部的羽色和春羽大致相同。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较雄鸟差淡;头顶中央红褐色,多杂以狭小黑色纵纹和赭土色羽尖;头顶两侧黑色带呈黑褐色;其余各部与雄鸟春羽同。
雌性成鸟(秋羽):大致与春羽同,仅头顶两侧黑色带转呈红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灰褐;脚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1.5-17克,♀11-17克;体长♂115-150毫米,♀120-148毫米;嘴峰♂8-10毫米,♀8-10毫米;翅♂60-78毫米,♀57-74毫米;尾♂54-65毫米,♀52-64毫米;跗蹠♂16-19毫米,♀15-19毫米。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泰加林北部开阔的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杨树、桦树、柳树和灌丛的林缘沼泽、草地和苔原地带。迁徙季节和冬季,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地和小树丛中、农田、地边和旷野中的灌丛与树上,在长白山有时还随河谷与公路进到原始混交林和阔叶林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在平原、丘陵、山谷和高山都能见到,栖息于灌木丛、小乔木、村边树林与草地、苗圃、麦地和稻田中。多结群生活,春季多为十数只的小群,秋季一般结为大群,冬季多分散或单个活动。性颇怯疑,虽在迁徙途中也静寂地隐藏于麦田、灌丛或草棵中。
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分散活动在地上,频繁地在草丛间穿梭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有时也栖于小树低枝上,见人立刻落下藏匿于草丛或灌丛中。飞翔时尾羽有规律地散开和收拢,频频地露出外侧白色尾羽。常发出单调而低弱的叫声,其声似“chi、chi-”,间隔几秒钟才发出1次,而且多是隐伏在灌木荆棘丛中或草丛中鸣叫。繁殖期间则多站在灌木顶枝上鸣叫。鸣声响亮,清脆而婉转。
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除吃草子、谷子、糜子和灌木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外,还吃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和卵。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中国、芬兰、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瑞典、泰国和越南。
游荡:阿富汗、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马耳他、黑山、荷兰、阿曼、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和美国。
中国
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和东南部赤峰;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黑河、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部哈尔滨、帽儿山、牡丹江、西部肇东、泰康、齐齐哈尔;吉林东部长白山、延边、南部通化、浑江、中部吉林、长春、西部白城、松源、四平;辽宁东部桓仁、本溪、丹东、岫岩、南部大连、金县、盖县、中部沈阳、西部朝阳、大洼;河北;河南;山东;西至内蒙古伊克昭盟和乌梁素海;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往南至长江流域、四川、贵州、云南、东南沿海、香港和海南岛。除在东北地区为旅鸟外,其他地区均为冬候鸟和旅鸟。
繁殖方式
繁殖在西伯利亚北部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部分在泰加林北部林缘地带繁殖。繁殖期6-7月。5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在迁徙途中雄鸟即开始了求偶鸣叫和配对,到达繁殖地后立刻开始占区和继续鸣叫。营巢于地上草丛或灌丛中,特别是在有低矮的杨树、桦树丛和玫瑰丛、柳树丛地区较多见。借助于上一年的枯草和灌木枝叶的掩盖,巢很隐蔽。巢呈杯状,用枯草叶和枯草茎构成,内垫细的枯草茎叶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9.5厘米,内径6.5厘米,深4厘米。每窝产卵4-6枚,偶尔多至7枚,卵白色或绿色、被有小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2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Little Bunting.BioLib.cz .
Emberiza pusilla .The IUCN Red List .2018-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7 21:5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