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是由小麦黄化叶病毒等引起的、发生在
小麦的病害。早春病株叶片褪绿,嫩叶上出现黄绿色斑驳和与叶脉平行的断续斑纹,以后整叶出现黄绿色条纹,继而黄化。老叶上常出现坏死斑。气温升高后花叶症状逐渐消失,新叶无症,但植株轻度变矮,分蘖减少,不抽穗或穗发育不良。
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包括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oit-borne wheat mosaic virus,简称SB-WMV)、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简称WSSMV)、小麦黄化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简称WYMV)。
小麦播种后,年前苗期田间可出现零星病株,感病植株开始表现新叶褪绿,褪绿部分逐渐纵向扩展,形成淡黄色条斑。翌年春后,病田发病率逐渐上升,黄色条斑或梭条斑症状十分明显,病株发育受阻,叶片手感较硬,常伴有扭曲现象。小麦分冀末期,病情迅速扩展,发病率急剧上升,重病株叶片发黄,分冀开始出现枯死现象。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田间病情处于稳定状态,往往不再继续扩展,症状趋于隐退。感病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新根减少,褐根增多,有效分冀少,有些分冀虽能成穗,但抽穗迟,且子粒皱枇,千粒重下降。
病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仅由禾谷多黏菌传毒。禾谷多黏菌是一种根部专性寄生真菌,寄生在麦类作物与禾草根部表皮细胞内,其本身并不致病,也不造成减产。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和一些禾草根部均可分离出禾谷多黏菌。携带病毒的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囊,随病株残根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该菌在干燥土壤中至少可存活8年。带毒休眠孢子囊随病土,病根茬、流水.农机具等传播扩散。病毒也可随夹杂在种子间的病残体、带菌土壤等传播。
在小麦出苗阶段,休眠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根部表皮,将病毒传染给小麦。该菌在根部形成变形体,可再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小麦近成熟时,禾谷多黏菌形成厚壁的休眠孢子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