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颖病是由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的致病变种引起的、发生在
小麦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穗部,也能侵染茎和叶部。小麦穗部染病,颖壳上生褐色至黑色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后颖壳变黑发亮。颖壳染病后感染种子,轻者种子颜色变深,重者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叶片、叶鞘染病,沿叶脉形成黄褐色条状斑。穗轴、茎秆染病产生黑褐色长条状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色菌脓。
在19世纪后期的文献中,就有对以黑颖为特征的病害进行过讨论。至1919年,人们把小麦黑颖病归入细菌性病害。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小麦黑颖病的危害性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症状很明显,影响也不大。毁灭性的流行极少,资料也很少,这说明该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小麦黑颖病病原为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的致病变种(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translucens (Jones、Johnson & Reddy) Dye),属假单孔细菌目、黄单胞菌属真菌。杆状菌,长0.5-1.0微米,单根极鞭,革兰氏阴性反应,好气性,在培养基上产生一种非水溶性的黄色色素,在牛肉汁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淡黄色,中央凸起,光滑,有完整的边缘。病菌有寄主专化型,为害小麦的为小麦专化型(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translucens f. sp. unclulosa),另外还有为害大麦、黑麦等专化型。
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子。病菌在贮藏的小麦种子上可以生活3年之久,在残株上也能存活,但残株腐烂后即死亡。病菌在土壤里不能存活。病菌由带菌种子进入导管,最后达到穗部,形成病斑。病斑上产生的菌脓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能借风雨、昆虫和接触传播,进行再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