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泡
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
小黄泡,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黄泡Rubus pectinellus Maxim.的根或叶。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黄疸,水泻,黄水疮。
入药部位
根或叶。
性味
味苦、微涩,性凉。
归经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用于黄疸,水泻,黄水疮。
相关配伍
1、治水泻:鲜黄泡根60g。煎水服,每日3次。
2、治黄水疮(已破皮流黄水者):黄泡叶晒干研末,以适量撒于患处,每日2次。
3、治一身发黄:黄泡根60g。煎水服。(1-3方出自《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6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
《贵州民间药物》:“忌食燥辣食物。”
采集加工
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土,洗净,鲜用或晒干。叶,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高8-20厘米;茎匍匐,节处生根,有长柔毛和稀疏微弯针刺。单叶,叶片心状近圆形,长2.5-4.5厘米,宽3-5(7)厘米,顶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有时波状浅裂或3浅裂,有不整齐细钝锯齿或重锯齿,两面被稀疏长柔毛,下面沿叶脉有针刺;叶柄长3-6厘米,有长柔毛和针刺;托叶离生,有长柔毛,长0.6-0.9厘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单生,顶生,稀2-3朵,直径达2厘米;花梗长2-4厘米,被长柔毛和针刺;苞片和托叶相似;花萼长1.5-2厘米,外面密被针刺和长柔毛;萼筒卵球形;萼片不等大,叶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外萼片宽大,梳齿状深裂或缺刻状,内萼片较狭,顶端渐尖,有少数锯齿或全缘;花瓣狭倒卵形,白色,有爪,稍短于萼片;雄蕊多数,直立,无毛;雌蕊多数,但很多败育,子房顶端和花柱基部微具柔毛。果实红色,球形,直径1-1.5厘米,具反折萼片;小核近光滑或微皱。花期5-7月,果实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地林中。分布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除湿利水,清热,解毒。治水泻,黄水疮,一身发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2 20:30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