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齿狸
灵猫科小齿狸属动物
小齿狸(学名:Arctogalidia trivirgata)是灵猫科、小齿狸属动物。头体长440-600毫米;尾长510-690毫米;后足长74-80毫米;耳长38-42毫米;颅全长100-118毫米;体重2-2.5千克。头与背部浅棕灰色,腹面淡褐色。从鼻尖至前额有一白纹。背部有3天明显的黑色或暗褐色条纹贯穿整个身体。中央条纹是完整的,但两侧的条纹是断断续续的,变成了不连续的斑点或缺失。足和尾尖浅黑褐色。小齿狸毛被短,通常茶褐色或浅黄色。仅雌性有会阴腺,位于阴部周围。尾长于头体长。
形态特征
头体长440-600毫米;尾长510-690毫米;后足长74-80毫米;耳长38-42毫米;颅全长100-118毫米;体重2-2.5千克。头与背部浅棕灰色,腹面淡褐色。从鼻尖至前额有一白纹。背部有3天明显的黑色或暗褐色条纹贯穿整个身体。中央条纹是完整的,但两侧的条纹是断断续续的,变成了不连续的斑点或缺失。足和尾尖浅黑褐色。小齿狸毛被短,通常茶褐色或浅黄色。仅雌性有会阴腺,位于阴部周围。尾长于头体长。
头骨有高度缢缩的眶内区和眶后区。中翼骨管状且延长,有明显的腹外侧定向的凸缘从上腭面凸出出去。上腭齿列的分化特征在食肉目中是独一无二的。第一和第二上臼齿侧移到裂齿对。这一结果导致最后一对上臼齿远离齿列。顾名思义,小齿狸的牙齿萎缩,齿尖使咬合面明显退化。较小的牙齿齿隙更宽,可见已无切割功能。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小齿狸栖息于低于海拔1200米的的热带雨林。夜行性、独居,见于原始林和次生林,甚至被大量砍伐的林带。它们通常远离人类居住地,但也有报道曾见于椰子种植园。未见报道它们在常绿林冠层上部活动,但可能这只是缺乏研究的原因。小齿狸栖夜行性灵猫科动物,晨昏活动较多,地栖,亦可上树活动和觅食,以小鼠、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为食。
杂食性,最重要的食物是果实特别是榕树的果实,至少是在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树松鼠和无脊椎动物。人工饲养的个体取食香蕉、苹果、橙子、葡萄、番茄和肉类。在夜晩觅食,几乎完在林冠上层觅食,偶尔出现在林下植被,极少在地面上发现。基本上单独觅食,不过在果实成熟时,在同一颗树上觅食的小齿狸可以靠得很近。
分布范围
现存: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贾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沙捞越、马来西亚半岛、沙巴)、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
存在不确定:孟加拉国。
可能灭绝:中国(云南南部)。
亚种分化
繁殖方式
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每年两胎,每胎2-3仔。据报道妊娠期45天。出生的幼仔60天后可以断奶,17个月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0-12年。只有雌性在外阴附近有一个会阴的气味腺,用于向伴侣发出信号。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云南省重点保护动物》——Ⅱ级。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Ⅱ级。
种群现状
在20世纪70-90年代,中国云南南部西双舨纳地区,小齿狸的主要栖息生境大多被开垦种植橡胶,使生存生境太面积地消失。在中国仅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采获两个标本,以及在勐腊、景洪勐养的收购皮张中购得3张皮。
参考资料
小齿狸.国家动物博物馆.
小齿狸.catalogueoflife.
小齿狸.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