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又称满城,位于
成都老城区西部,是清朝朝廷为
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平定
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
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满城,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
满清统治末期,满汉互不往来的规矩遭到逐渐破坏,少城内的
八旗子弟早年确由
成都将军按照祖制供养,此时已经不能为继,破落的旗人子弟开始偷出城外,想尽一切办法谋生;城外的汉族人由此也可以偷入
满城之内,做旗人的生意。双方逐渐融合、通婚。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推翻满清帝制,才形成了满汉的
民族大融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开放。只有
宽窄巷子还保留着少量少城遗迹。民国时期,“各路神仙”是各显神通,在城内修筑了大量的建筑,老成都称之为“X公馆”,其中不乏大量
欧式建筑和中式的
私家园林。可以说,凡是大人物,必有大公馆在此。解放后,这些建筑因为大部分是敌伪财产,被政府各级部门接收,80年代90年代,成都大规模进行“
旧城改造”,这些建筑基本上“全军覆没”,2000年后,少城内未经翻建的古迹建筑仅存五处:1、商业街四川省委机关内的少量建筑;2、实业街省委
招待所内的少量建筑;3、
柿子巷东口原“
成都军区保育院”
建筑主体;4、东胜街
四川电视台至武警支队之间的少量建筑。5、长顺上街(西侧)南口、现《
光明报》成都办事处。按照前面那位的划界,则还有:1、人民公园管理处建筑、2、
方池街李家钰宅(现总工会)。
少城周长22500多米,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有一个较场。少城大致范围是:北起小北街,南达
将军街,东至老
东城根街,
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
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线。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从空中俯瞰,整个少城布局如同一蜈蚣,
将军衙门是蜈蚣头,一条长顺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脚。少城最多有
八旗兵2万多人,加上家属有3、4万之众,相当于一个小
城市规模。终清一世,少城不准任何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可以说,少城简直是个独立的小
满洲国。理论上说,少城四面环水,东有御河(西),西有西郊河,南有金河,在少城北门,古有水流经的“
西城角”、“王家塘”、“
青龙街”、“玉带桥”经“卧龙桥”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在水东门汇入
府河。所谓“西御河”,乃是明代“皇城”的西御河,而西郊河,则是古“郫江”北支流与府河支流在“通锦桥”下游(今成都
警备司令部北墙外)汇合向南的结果;金河,则是古“郫江”南支流经“石人坝”、“
铁门槛”、天
十二桥,与北来的西郊河汇合,由古“水西门”
城门洞下,经方池街、
人民公园、西御街、东御街、过青石桥,汇入
府南河。
少城内,
支矶石街具有较高的名望,因为著名的“
严君平”被传说在此问卦。这位古人被一些稗官野史的传说认为与道教的创立有关。而著名的“庄周梦蝶”也与之不无关系。著名的汉学家
杨雄据说是其弟子兼兄弟。他们共同为灿烂的西蜀文化谱写了耀眼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