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画报
中国最早的青少年科普期刊
《少年画报》创刊于1937年4月1日,于1941年终刊,是中国第一份少年画报,也是中国最早的青少年科普期刊
办刊历史
《少年画报》创刊于1937年4月1日,月刊,每月1日出版,16开本,封面为彩色,内容为黑白两色,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刷并发行。
“八一三”事变后,在上海出版的报纸及杂志,大多自动停刊,《少年画报》也在其中,在8月1日发行了第5期后暂时停刊。
1937年底,商务印书馆的编审部迁至长沙,并在长沙设立分厂,《少年画报》重新出版。
1938年4月1日,《少年画报》在长沙出版第6期,第7到第12期也在长沙编辑出版。之后《少年画报》迁至香港,第13期至第49期在香港编辑出版。
1941年11月,《少年画报》停刊,累计发行49期。
办刊条件
期刊内容
《少年画报》内容概括为:“举凡宇宙间的奇观,自然界的现象,生命的种种活动和作用,机械之发明构造和利用,以及社会艺术、史地和身心娱乐等材料,均尽量介绍”。
在创刊时,《少年画报》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社会艺术。
抗战全面爆发后,时事新闻的比重逐渐增大,1937年第1期到第5期,时事新闻的篇目占整期内容的10%~20%;从1938年第6期开始,比重逐渐增加,占到30%~40%;1939—1941年,比重达到50%以上。
呈现方式
《少年画报》“用真实的图画和浅显的文字介绍各种真实的知识,满足少年们的求知欲”。“图画的作用在显示事物的真实性”。就科学知识而言,《少年画报》解释种种常见事物的真相,即科学界最新颖的学说,如相对论、原子构造、时间与空间的秘密、星球与星云的性质,都用精确的图画,辅以浅显的文字,解释清楚。
办刊旨趣
《少年画报》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每个少年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先求知,所知的越多,则所企图的事业越有成功的可能。”。
《少年画报》编者认为,“娱乐是人生一种很重要的事,它能活泼我们的身心,增进我们的工作能力”。
期刊荣誉
图文结合的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和思维习惯,这使得《少年画报》深受青少年欢迎,被丁玲称为“青年喉舌”。
编辑队伍
编辑兼发行人:徐应昶。
专业摄影记者:吴宝基、夏晓霞、倪纲贤、张览远、席与群等。
发行范围
受战争影响,分发行所的数量时多时少;在地域分布上,分发行所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数量极少。
1941年第41期,《少年画报》分发行所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分布地区上,拓展到国外。国内的分发行所不仅限于省会或大城市,且进入县级地区。
科普影响
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锻炼了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培育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11:24
目录
概述
办刊历史
办刊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