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当
道家武术派别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
关系
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因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李唐立国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可自立营盘,不戒酒肉,俗称“五荦和尚”。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少林僧兵队伍是少林外家拳的来源,也是不断吸收中华各种武术派系形成自身武术门派的根基。
武术不是发源自少林但是少林的寺庙僧众给予了武术充分发展的土壤。少林功夫自身出于护寺等原因强调外家功夫,其发展基本限于刚猛技击之术,吸纳中华武术之长进行改进融合。直到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将融合禅道两家心法的《易筋经》传入少林,因为其突出的作用才被视为镇寺之宝。当然禅宗哲学与道家本身的融合或者共同点是少林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武当一派在明朝洪武年间的1314~1320左右已经建立,并由张三丰将道家修炼与强身健体护卫道观的武术合二为一,形成道家武术派别。其武术特点的形成早于少林获得道家易筋经而得到改良300多年。可见武当来自少林之说是假,少林武术来自道家甚至可能借鉴了武当是真。因为少林本来就是汇聚中国各方武术而发展起来的。
禅宗心法使得本已陷入炼丹迷途的道家重新大放异彩,但是禅宗本身并没有发展出武术修炼之法。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尤其是道家非常重视自身的修炼,早期虽然走上炼丹迷途,但是后期结合强身健体的实践经验并与保护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产生了真正的中国武术修炼方法。区别于世界各国通行的技击之术,成为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张三丰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 “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崇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崇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同时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据明代笔记和方志记载,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易筋经
中国道教南宗为张伯端(984—1082)创于台州,他博学多才:“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宋张伯端《悟真篇·序》)其气功代表作为《悟真篇》,与“丹经王”《周易参同契》齐名。《悟真篇》以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以人身为鼎 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祛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张伯端创立的“先 命后性,性命双修”中国道教南宗修持功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明出现的道教净明派、(张)三丰派,宋明理学家朱熹、王阳明等亦深受影响,其《悟真篇》仍被誉为“中国气功四大经典”之一。
中华武术由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所组成。功法为套路和格斗提供必要的体能准备,套路与格斗则显示功法的水平高低。三者既相对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武术技法强调“内外合一”,武术教学强调“内外兼修”,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互导”。显然,这 “三大原则”是深受天台宗的“止观双运、定慧双修”、道教南宗的“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佛道气功修持理论的影响,而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的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则集中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提出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 的“内壮外强、内坚外勇”统一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体系,奠定了中华武术功法的基础。
少林功夫
拳法
少林拳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而形成的中华武术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以其刚劲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然据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秋在台州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来看:当时少林拳不及少林棍著名。此书记有“ 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于时的拳种,而无少林拳。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另在明代郑若曾的武术名著《江南经略·兵器 总论》中,亦只记“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等11家著名拳种,不记少林拳;只载有“ 左少林、右少林”之棍。可见当时少林拳在武术界知名度不高。我国武术界泰斗、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蔡龙云认为,少林拳术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三类:
一是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化矫捷、拳脚起动形同一般的长拳。这类 拳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技击功用的训练与提高,称之为“练神”。如“少林短打”、“罗 汉十八手”、“八步连环”等。
二是运气鼓劲、骨刚筋粗、肌腱隆凸、时张时弛、拳脚起动势如南拳。这类拳的 锻炼意义,多侧重于身体外在的筋骨劲节的锻炼,称之为“练精”。如“金刚伏虎”等。
三是呼吸吐纳、气行之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动作连绵、纯任自然,拳脚起动类似太极拳。这类套路和南陈智者(即天台宗创始人)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所提出的“六气”、“十二息(呼吸)”、“止守扰陀那(丹田)”来医治病患的禅法,结合得非常紧密。一代武术大师蔡桂勤和他的师兄如修,曾在沪杭等地演练过“少林心法罗汉拳”,就属这 一类(蔡龙云《少林寺拳棒阐宗》)。
内功
《易筋经》流传至少林寺后,被视为镇寺之宝,该寺武僧将此书作为习武必修的“基础课”,形成了少林武术气功,功 法和技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易筋经》在当时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在清初,为了争夺少林寺最高武功秘笈《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残杀。为此,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帝以游中岳嵩山为由而驾临少林寺,命该寺方丈献出《易筋经》,由国家印刷流传(周稔丰、周明《易筋经洗髓经(修订本)·序》)。晚清著名学者潘〓指出:“至今少林寺僧众谨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晚清刻本《易筋经·潘〓序》)。民国六年(1917)由大声书局出版的 《少林拳术精义》一书( 又名《易筋经义· 服气图说》),即是《易筋经》的翻版。民国间,少林寺方丈、著名武僧妙兴传出的数十种少林功法,大都是《易筋经》行功理法的繁衍(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在少林功法中,既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出的“止观学说”, 尤其是“六字诀气法”名列“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又在《易筋经》“韦驮献杵十二势 ”和 “神勇八段锦”的基础上,衍成《易筋经》“文八段锦”和“武八段锦”功法,后辑入《卫生易筋经》和《内功图说》,在最近出版的《少林武术百科全书》中亦有辑录。《易筋经》提出的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修习原则,已深深地融入少林武术之中,对少林武功的发展 ,起到了“培基”和“催育”的作用。
武当功夫
张三丰不仅内丹造诣甚深。而且武功高强。兼擅拳剑,对此,明代及清初文献多有记载,《大邑县志》载有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仙(指张三丰)自少臂力过人。善骑射”。《大岳太和山记略》载有明湖广监察御史贾大亨(1538年进士)《题太和山》,诗曰:“山峪凌虚濒,神尊据化权……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清初田雯(1635一1704)撰《古欢堂集》有《三丰道人壁影歌》,其中“熊经乌伸诀自秘”,“长生思假六禽戏”,与导引动功有关。王夫之(1619一1692)云“拳勇之枝,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虽然黄宗羲(1610一1695)撰《王征南墓志铭》称内家拳创始人为北宋末武当道士张三丰,但此说来自于武术家口传,无法确考。宋代张三丰之说有可能是武林人士为自高声价,而把丹拳兼炼的张三丰远推到宋微宗时代.并以他为内家拳之祖师。我们认为元明间武当著名道士张三丰,既精于内丹仙学,又兼擅拳剑武艺,是道教武术的集大成者。洪武间张三丰在武当山授徒多人.永乐以后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人皆以他为祖师,故其丹法拳技流传甚广。明清以后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而重内功、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当道教武术逐渐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
文章道理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为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概括表示。这些哲学基本原理用于指导武当拳法,与其他一些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家哲学是古代为了最完美地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提出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道家哲学当然不是专为道家拳术创立的理论。然而,武当武术创造发明于道家,在于道家哲学可广泛运用于道家生存的每一个领域(道家也认为道家哲学是可供人类普遍运于用任何领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须具有防卫术。于是,剖析社会流行的防卫术利弊,以道家哲学原理为指导的道家防卫术(起源甚早,并在武当山由张三丰最后集大成)——武当拳法便自然产生了。编辑:这是中国武术区分于其他实战技术的重要特点,实际上是中国人体科学的研究实践,自古就有武术医术不分家。
养生
自隋唐以后,主张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盛行起来。道教内丹术本有趺坐静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养人体真元之效,但如果说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动而言,反而形成自残。抑或说,它可以使人长寿,但这种长寿之人却不能走路了。有丹家认为,内丹之术也必须动静结合,若一味以坐成静,所炼之气必成枯孤之气,缺乏生机。所以内丹术必须要真走动静功结合的道路。这动功一法的出现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譬如最早“熊经鸟伸”的“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祖功”等。极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时或很早就继承或创造有养生的动功方法,再后来就发展到唐代许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张三丰等的太极拳功,或为内功拳、先天拳等。元明之际的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太极一派以来,形成包括形意、八卦,各种器械在内的武当内家拳派体系,使它由养生本体上延伸出神奇的技击功能。这种技击功能是在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如,武当内家拳,无论剑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能违背养生的原则,所用方法为“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说,武当武术必须具有养生功用,不具有养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当武术。编辑: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自己的伤害同时在技击中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其健身意义比之越来越残酷的竞技体育更加为人称道。
技击
“以技击为末学”是武当拳派的道德观核心。其根本原理还是根自道家哲学家的“道”。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在浑沌体里不存在矛盾和对立。那么,用在道家的社会观念上,人与人之间也应以“浑沌”而处之,不应发生矛盾闹对立。大家要各平共处,那么战争就是不文明、不道义的行为。所以,道教从来宣扬的就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蛮的战争。以理服人,而不以力服人。因而,技击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不急之末学”。再者,凡是战争,无论双方怎样施展技巧,最终都是要保存自己,削弱或消灭对方,所以对抗性很强。即便爱好和平的一方竭力首先克制、回避,但若对方一味进犯,最终还是要短兵相接,进行“量”与“速” 的殊死较量。所得后果,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死一活,这样的斗争是伤害于人。道家要的是养生,而不是伤生,所以尽量避免和人争斗,自然又把技击视为“不急之末学”。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所以,它便产生了“后发制人”这个重德重礼的出发点和“贵化不贵抗”的斗争原则。又因为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所以在战术上多讲求“虚心实腹”、“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论》又曰:“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斗争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还将这“量”、“速 ”还给对方。故又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道德
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还罢了,学到技艺反倒能祝及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紫阳真人曾将丹法误传非人,竟三遭大难。从而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试想,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立门,或者流落山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人,对这样的人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甚严,甚秘。以往,武当派传人在与人交手时,都须先让人三招,并且要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为贵,不必争斗;二、武技之较非死即伤,最好不真打;三、万一动真的,点到为止。编辑:中国武术注重道家的修身养性对先天具备的性命根本进行巩固的同时,也注重儒家对人的道德要求,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严格要求,武者要利人利己利国利民。这与其它国家的实战哲学大相径庭,是中国武术独有的贡献,也使得中国武术的发展极具思想深度和兵家哲学,与孙子兵法同出一脉,个人之养以战为武,国家之养以战为兵。
自然
由于武当武术创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家原理就出自道学之道。老子《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这是指,道家认识道首先从自身认识起,然后由近及远联系生物、非生物和整个大自然,从中寻求普遍规律。道可以反映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学又是从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中获得的。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的本全看,“圆”的运动贯穿一切:“圆”是事物的最本质的运动轨迹;“圆”是自然永恒的主题。所以,武当既然是以“道”为指导思想的拳术,便会理所当然按照“道”的圆圈去运动。武当武术的这种遵道而行的拳法,无意中表现了一种纯朴的自然风韵。
最有意思的是,在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龙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看起来这是拳术的仿生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自然的“圆”的同变化。所谓念生,无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生活行为,而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用,形成技击之术。据言,张三丰当年在武当山观蛇鹊相斗,司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了长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发现自然之妙。武当武术的自然之神韵,是拳家将拳法融归自然之结果。能达到表现自然之神韵的境界进,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养精养气,也养神养意,既能颐神养生健体,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审美享受。
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是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朱元璋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陈氏太极拳创立时间晚于武当300多年并且在戚继光于1561年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并未提及,但是记有戚继光的32势长拳。通常认为戚继光的这种长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来源。
太极拳的另一重要创始人王宗岳在乾隆五十六年至六十年(1791-1795)间曾寓河南洛阳、开封一带。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继承了道家武术的精华。
实际上从武当一派建立的1314之后的三四百年间,是汉人政权复苏的时期,也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和汉朝初期对道家的重视一样,明朝对道家也是非常重视。道家的发展使得武术从简单的技击之术和军事技巧形成了内外兼修的中华武术。
武当派自己也有太极拳,虽然身法套路与陈氏太极有很多不同,但是太极拳理中的阴阳五行,太极两仪,无一不是武当道家功夫的独有特点,而且依据道家原理比之一般的外传的太极拳更加丰富。实际上不管是谁是最后的创立者,太极拳都是继承了武当道家武术的传统。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发展,从身法和技击之法可能借鉴了戚继光长拳等具有以柔克刚特点的实战拳术体系。而内功和理论则显然来自道家武学,并在乾隆年间开始有了专门的著作《太极拳论》。陈家由于逃难而重视习武,形成武术世家,在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成为融汇百家的武术大家,其所学之杂自然包括长拳等实战很强的功夫套路。但是太极拳所包含的复杂的内功心法和道家原理不是一般武师可以自创的,必然经过武当派几百年来的锤炼。太极出自武当从武术发展的特点来看非常自然,但是不排除武当反过来吸收了其它拳法,发展了自身的太极拳术。最后的太极拳必然从武当道家武术中吸取了内功精华与原理,从来自长拳等朴素的以柔克刚的拳法理论上升为太极拳理论。这期间王宗岳应该是关键人物。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太极拳论》成为第一部太极拳理论的专著。后代太极拳应该是道家太极与实战应用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武术奇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21:51
目录
概述
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