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强,男,1959年生于天津,家境富裕,他的祖父曾经是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军官,他的堂哥
尔冬升乃香港著名的电影导演,许多亲友都侨居国外。这就使他的一家在1966年的文革岁月里饱受无情的磨难和冲击。
人物经历
尔冬强从事专业
摄影20多年,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曾任记者和编辑,是中国最早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摄影家,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地,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拍摄了大量的视觉文献,并独立出版《最后一瞥》、《上海装饰艺术派》等画册数十本。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史、西域史、
欧亚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曾获
美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学者型的摄影家。尔冬强的摄影成就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多次报导,尔冬强正在进行
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以及中俄之间茶叶之路的摄影采访和学术研究。
尔冬强重要摄影作品系列:
上海城市摄影系列 1977年—2008年 中国近代
通商口岸系列 1990年—2008年 乡土中国系列 1977年—2008年 丝绸之路系列 2000年—2008年 异域文明系列 1992年—2008年
最初尔冬强接触摄影源于他的父亲的那架柯达照相机,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便开始拍起风光,少年的他在镜头里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读中学以后在放假的日子里,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带着照相机去旅行,从此对照相机爱不释手。
1983年以前,尔冬强的镜头还在民俗文化领域徘徊。当时他是体制内的摄影师,虽然作品已多次在全国获奖,却让他感到疲倦。仅仅是掠美的、没有思考地呈现世界,让他感到十分无奈。每天端着照相机,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像复印机一样地对生活进行机械地复制,尔冬强厌倦了这种创作方式,从此决定以一个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展开工作。他辞了公职,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摄影师。
辞职后长达5年的国内外漫游使喜欢独立思考的尔冬强获得了某种宽广的视野,此刻他认识到作为一个摄影师应有责任完成对时代巨变的记录和历史场景的视觉拯救。80年代末,在某次国外旅行回国后,尔冬强突然发现生活了好多年的上海变得陌生起来:大片大片曾经用脚步丈量过的街道与建筑被拆掉了,推土机对这个城市的开膛剖腹不仅毁掉了那些珍贵的建筑遗存,还毁掉了无法复原的
城市记忆与不可复制的历史文脉。
面对一个城市的沧海桑田,摄影家虽然无法阻止政府决策部门与开发商对这个城市改旧换新的共谋,却可用镜头挽留住擦肩而过的历史细节,以拯救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后来被媒体屡屡报道的“视觉文献”概念也就是他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于是,尔冬强带着一张1:500的上海地图,细细梳理起了上海的每一幢历史建筑、每一条马路、每一个弄堂和每一幢老房子。尔冬强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拒绝了国外出版社的盛情邀请,专注于从不同角度、以图像的方式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历史,并成立了自己的中国通出版社(OLD CHINA HAND PRESS),出版了《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别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中国教会学校》、《上海装饰艺术派》等一系列专题摄影画册。他的文化艺术研究甚至延伸到了一些专业历史的领域,如海关史、邮政史、银行史等,而对上海ART DECO建筑的研究就是上海近代历史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对这些上海近代建筑、街道和器物进行抢救性质的拍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而正是细节概括了这个城市上个世纪斑斓无比的文明。“任何国际性的潮流,上海总能最先接触到,有人说上海人‘崇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这其实是对现代文明的眺望。在80多年后的今天遥看当年上海,让人不由对那时上海与世界的接轨能力感到惊羡。那时候日本人还要坐船到上海来看美国大片呢。”尔冬强这样说。
经过多年的累积后,尔冬强终于通过影展与书籍使得装饰艺术派这一源于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装饰与工业艺术展上的概念重新为世人所瞩目。在《上海·迈阿密装饰艺术》一书的序中,尔冬强这样写到:
上海也有着众多历史遗留的Art Deco风格建筑,但是相比
迈阿密人对这些建筑的珍视,当时的上海人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决定为此做一些工作……我将拍摄的照片提供给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报刊,作了广泛的传播和报道,与读者分享了迈阿密人对Art Deco建筑的钟情以及建筑保护的经验。
尔冬强表示,国内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ART DECO博物馆,他希望有一天会有一家ART DECO博物馆来收藏与保存他收藏的ART DECO器物和大量的ART DECO照片。他甚至还建议上海申办世界ART DECO大会。尔冬强说:“毕竟这个城市还保存着几千幢ART DECO建筑。如果政府愿意做,我可以捐出这些文献。”
2000年之后,在文化艺术界开始集体怀旧的时候,尔冬强突然意识到,他应该从流行的潮流中抽身而出了。他不喜欢大家总是一窝蜂地做同一件事,他希望给自己一些挑战。从2000年开始,他依据众多外国学者和
探险家的考察文献及探险地图,开始了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的拍摄工作。他为自己制定了15年的采访计划,15年时间里他将踏遍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诸国,并将旅途中的田野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散落的文化遗产收录镜头中,最后出版一套完整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视觉文献。从城市转向野外,这是他人摄影生涯里的又一次令人惊异的转型。
尔冬强说,“近100年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兵荒马乱和层出不穷的运动已使我们的文化失去了建设的根基,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古代的文化脉络来重建自己衰落已久的文明。”这或许可以算作他当年决定转型的一个原因。他说,“欧亚间这20多个国家的文化绵延不断,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织碰撞,有种无法言传的厚重感。”
尔冬强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摄影计划”拍摄内容很广泛,除了文化遗存,还有各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宗教信仰等。因为题目大、内容庞杂,所以每一个专题都做得很辛苦。除了一部分摄影活动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并资助,大部分都是自费去的。在那些晓行夜宿的田野考察的日子里,他的食物往往是一个硬得咬不动的馕,只有泡在水里才能吃;住的是随身携带的帐篷,每天考察拍摄完毕自己动手搭建。这对长期
生活在上海,平时作派有点雅皮的他而言,居然十分适应,这一切都是因为尔冬强身上有着
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
尔冬强反复深入
中国西部、蒙古、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地采访拍摄,参与了“玄奘之路”、中蒙美
蒙古国联合考察、环
塔里木古代遗存考察等项目,已推出“伊朗掠影”、“蒙古国纪行”和“伟大的土耳其”等多个专题摄影展览。
“在斯文赫定、
斯坦因、伯希和的年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人只能充当挑夫、伙夫和向导。而今我们终于有实力,带着器材、驾着吉普车,去寻觅人类历史的精神遗产了!”尔冬强对于自已能够在西行的路上进行他的精神之旅似乎颇有几分自豪。最让他感动人的是在土耳其,那里保留下来的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各个时期丰沛壮丽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他看得眼花缭乱,当地的博物馆在看了他的介绍信后,居然向他全部开放,甚至锁在展柜里的文物也让专人取出来给他拍摄。尔冬强说,西方某些国家对待文化遗产的开放态度有时候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走了这么多国家,在他看来,有着共性的欧亚草原诸国真正吸引他的并不是变化和差异,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性。通过梳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历史细节,他发现了一条清晰完整的世界史的脉络,而且不同的国家的历史脉络相互纠缠在一起。可见历史并不是单纯独立的线性发展,它可以在不同的
文明古国间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理清了其中一个就会同时理清另外几个国家的文明走向。就此而言,尔冬强是一个在时间之河里逆流而上的探险者。历史就在现场,探究历史就是探究与未来。
人物成就
三个计划
年富力强的尔冬强,正在拟定两个计划:一是走一遍丝绸之路,北上新疆包括中亚、西亚、南亚。他认为对摄影而言这里尚留下许多空白点。如今计划已过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还要继续走下去,目标是
布里亚特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环
贝加尔湖历史遗存和俄罗斯
阿尔泰地区。2008年他的行程已排满:土耳其、匈牙利、伊朗、俄罗斯……如今,他一年中有超过8个月的时间是在国外,在回国的有限的几个月里就是整理资料和作品,结集布展或出书。尔冬强已经将寻觅人类历史的精神遗产作为自己后半生唯一的人生目标。
二是拍摄西藏、贵州、四川、云南、青海,这里也有拍摄不完的东西。他计划以10-15年的时间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大本营设立在古城兰州。
三是2013年3月16日,尔冬强启动了新的“丝绸之路万里奔驰计划”,他准备再用数年的时间来完成丝绸之路视觉文献的拍摄。这次行程,尔冬强将自驾从上海出发,经西安、兰州、吐鲁番、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喀什等地,从伊尔克斯坦口岸出境,穿越中亚、西亚、欧洲的十多个国家,历时三个多月,行程18000公里,最终抵达德国汉堡。
艺术中心
2013年3月17日,新落成的尔冬强艺术中心迎来了第一个展览——“尔冬强对话斯坦因——跨越百年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新址位于徐汇区石龙路345弄27号。
早前,田子坊决定不再与尔冬强艺术中心续约,个中原因,尔冬强和管委会各执一词。尔冬强感慨地说,过去23年里,他的工作室一直在不断地搬迁——最早是在富民路,然后去了徐泾,田子坊也待不住了。尔冬强宣布迁出田子坊。
尔冬强精心准备了新址的第一个展览。他拿出过去13年来有关丝绸之路摄影考察的成果,展览通过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1862-1943)与自己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图片,实现了跨越百年的视觉对话。为了翻检斯坦因留下的文献,他曾多次访问
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仔细查阅了斯坦因的全部档案,为中国的西域史学找回了珍贵的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