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叶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Hand.-Mazz.) B. Boivin),中药名。为
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尖叶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Boivi的根及根状茎。分布于四川东南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南部等地。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腹泻,痢疾,目赤肿痛,湿热黄疸。
根肉质,胡萝卜形,长约5厘米,粗达4毫米。植株全部无毛或有时叶背面疏被短柔毛(四川东南和贵州的一些居群)。茎高25-65厘米,中部之上分枝。基生叶2-3,有长柄,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长7-18厘米;小叶草质,顶生小叶有较长柄,卵形,长2.3-5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圆形、圆楔形或心形,不分裂或不明显三浅裂,边缘有疏牙齿,脉在背面稍隆起;叶柄长10-20厘米。茎生叶较小,有短柄。花序稀疏;花梗长3-8毫米;萼片4,白色或带粉红色,早落,卵形,长约2毫米;雄蕊多数,长达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0.8-1.3毫米,花丝上部倒披针形,比花药宽约3倍,下部丝形;心皮6-12,有细柄,花柱短,腹面生柱头组织。瘦果扁,狭长圆形,稍不对称,有时稍镰状弯曲,长3-3.8(-4.5)毫米,宽0.6-0.8(-1.2)毫米,有8条细纵肋,心皮柄长1-2.5毫米。4-7月开花。
分布于四川东南部、贵州、广西、广东(七娘山(张寿洲等1957)、梅沙尖(张寿洲等3137))、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南部。生山地谷中坡地或林边湿润处;海拔分布:在四川和贵州北部为1600-2000米,在其他地区分布在1300米以下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