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滨鹬
鹬科滨鹬属鸟类
尖尾滨鹬(学名:Calidris acuminata)属于滨鹬中体形较大的一种,体长19厘米,与斑胸滨鹬极其相似。眉纹白色。繁殖期头顶泛栗色;上体黑褐色,各羽缘染栗色、黄褐色或浅棕白色。颏、喉白色具淡黑褐色点斑;胸浅棕色,亦具暗色斑纹;至下胸和两胁斑纹变成粗的箭头形斑。腹白色。楔尾。腿灰绿色。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冻原平原地带,特别是有稀疏小柳树和苔原植物的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低草地和农田地带。主要以蚊和其它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小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越冬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一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迁徙期间经过中国。
形态特征
尖尾滨鹬夏羽头顶栗色,具黑色纵纹。后颈和侧棕皮黄白色,具黑褐色纵纹;眉纹白色。眼先、颊、耳区白色,具窄的黑色条纹。上背、肩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宽的皮黄褐色和棕栗色羽缘。下背、腰和中央尾上覆羽黑褐色,两侧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尾褐色。中央尾羽最暗,呈黑褐色,具棕皮黄色或灰黄褐色羽缘。外侧尾羽较短,为灰褐色,具白色羽缘;所有尾羽均较尖,尾呈楔形。初级飞羽黑褐色。羽轴多为白色。次级飞羽灰褐色,近尖端处羽缘白色。小覆羽黑褐色。中覆羽褐色,具黑色羽轴纹和灰黄褐色或棕色羽缘;大覆羽暗褐色,具白色尖端,形成翅上白色横带。颏、喉白色,微缀黑色斑点。脸、颈和上胸白色,缀有皮黄色或棕色,具密的黑褐色纵纹。下胸和两胁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V形斑。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纵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微缀污灰色。
冬羽似夏羽。但头顶棕色较淡。眉纹较明显。耳区有一暗色斑。翕褐色,其皮黄褐色羽缘,扁褐色,具皮黄白色羽缘。下体主要为白色,颈和胸缀有灰色,具不明显的褐色纵纹。有的呈黑色胸带。幼鸟头顶亮棕色。具长的乳黄白色眉纹;眼先和耳覆羽暗红色。后颈皮黄色,具细的褐色纵纹、、肩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栗色,白色和皮黄色羽缘。翅上覆羽褐色,具皮黄栗色羽缘。下体主要为白色,胸和前颈缀橙皮黄色,具细的黑褐色纵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灰色或黄褐色。嘴微向下弯。脚绿色、褐色或黄色。飞翔时脚微超出尾端。
大小量度:体重♂63-114克,♀48-93克;体长♂164-223毫米,♀130-212毫米;嘴峰♂23-27毫米,♀23-26毫米;翅♂126-142毫米,♀114-140毫米;尾♂50-64毫米,♀48-55毫米;跗蹠♂25-32毫米,♀24-3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冻原平原地带,特别是有稀疏小柳树和苔原植物的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低草地和农田地带。栖息地高度可升至海拔2000 米以上。喜欢结群活动,在澳大利亚越冬地带可见上千只的大群。
生活习性
尖尾滨鹬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为冬候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迂经中国。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食物丰富的觅食地,也常集成大群。当受惊时常很快形成密集的群,并快速而协调地飞翔。它也常与其他鹬类混群活动和觅食。有危险时,也常采取就地蹲伏不动的方法逃避危险。有时待危险迫近时,才突然从地上飞起。常在有低矮草本植物的水边干草地上或浅水处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在开阔的海边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
以蚊和其它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小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植物种子。常边走边觅食。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汶莱、中国、圣诞岛、斐济、关岛、印尼、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东帝汶、汤加、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
旅鸟:奥地利、比利时、百慕大、保加利亚、加拿大、丹麦、厄瓜多尔、芬兰、法国、德国、印度、爱尔兰、哈萨克斯坦、基里巴斯、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蒙古、缅甸、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葡萄牙、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和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塞舌尔、新加坡、斯里兰卡、瑞典、泰国、英国、越南、也门。
中国分布
北京、天津(塘沽)、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滦南、石臼坨、新安)、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梁素海、呼和浩特、海拉尔、大兴安岭)、辽宁 (朝阳、铁岭、盘锦、大洼、宽甸、本溪、康平、普兰店、大连、千山、鸭绿江口)、吉林(白城、延边)、黑龙江(哈尔滨、泰康、齐齐哈尔、小兴安岭)、上海(崇明、长兴岛、长江口、奉贤、张堰)、江苏(大丰、射阳、盐城)、浙江(杭州湾、舟山群岛、海宁、宁波、鄞县、温州、瓯海)、安徽(庐江)、福建(厦门、惠安、福州谷地)、江西(鄱阳湖)、渤海海峡、山东(黄河口)、湖北、湖南(长沙湘江岸边)、广东(陆丰、揭阳、潮安、澄海)、广西(北海)、海南(临高、万宁、文昌)、云南(昆明)、西藏( 羌塘,10月)、甘肃(兰州)、青海(格尔木,7-9月)、台湾及兰屿、香港(旅鸟)。
繁殖方式
繁殖于西伯利亚冻原带。繁殖期6-8月。营巢于富有苔藓和草本植物的湿地和生长有小柳树灌丛地区。巢多置于草丛下的地面凹坑内。巢内垫有柳树叶。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或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9×27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3年7月,在雄安新区官方开展的鸟类调查工作中,工作人员在白洋淀新记录到尖尾滨鹬。
参考资料
Calidris acuminata.The IUCN Red List.2013-0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4 12:2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