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第牌坊位于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三溪村,为旌表明末忠臣郭维经而立。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坐东向西,红粉石质,3楼6柱。两端边柱与中柱成正三角形,柱中间相距1.2米,中间两柱相距3米。上额正石阴刻:“尚书第”三个楷书大字,下饰长方形浮雕图案。下额阴刻:“明天启甲子举人,已丑进土,官吏兵二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吏,总理湖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军务郭维经坊。清乾隆丙戊六月立”小楷字。
尚书第牌坊坐东向西,红粉石质,3楼6柱。两端边柱与中柱成正三角形,柱中间相距1.2米,中间两柱相距3米。上额正石阴刻:“尚书第”三个楷书大字,下饰长方形浮雕图案。
下额阴刻:“明天启甲子举人,已丑进土,官吏兵二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吏,总理湖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军务郭维经坊。清乾隆丙戊六月立”小楷字。额坊两旁各镶一块镂空花板,楼部通体以浮雕棱形、方格形图案为底纹,饰有龙凤麒麟。背面阴刻“宇宙正气”大楷字,其余与正面相同。现存牌坊通高5.7米、宽5.2米,牌坊左右有石狮和旗石。此牌坊,经历245年的风霜雪雨,除正楼和左右次楼的顶部损毁外,其余保存尚好。
从外面看,“尚书第”牌坊院内有点像苏州的园林,给人以古朴纯美的感觉。这座牌坊并不因岁月的沧桑而失去应有的庄严与神圣。特别是院内还有两尊一雄一雌和牌坊同样材质的石狮子,它俩不同别处一些蹲伏显得特别威严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富有情趣和“浪漫”,正在顾盼回首、四目相对,显得格外憨态可掬,给古老的遗址注入了几许生气。
郭维经(1588-1646)字六修,号云机。明末江西龙泉(今江西省遂川县)人,天启五年(1624年)中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1630年),迁南京监察御史。明亡,力主立福王。晋应天府(今南京市)丞兼御史,后擢大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以上疏切谏,被权臣张拱劾罢回籍。唐王时召为
吏部右侍郎。清兵围赣州,他以吏、兵两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理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军务,督师往援,与清军大战于赣州——南安一线,率部八千,血战赣州城下。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自焚于赣州嵯峨寺,终年59岁。清乾隆四十三年,被追谥为“忠烈”。著有《求忠堂奏疏》等。
当年饱经“十年寒窗”之苦的郭维经几经坎坷终于中了举人,然后出仕入相,但郭维经生不逢时,他生活在明朝的没落时代,那时朝政混乱,以致国难当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先是天灾人祸,然后农民起义,后是清兵入关,明朝如飘摇在江面上的一艘破船,经不了几下波浪的冲击,就连最赏识他的明朝皇帝崇祯都被逼着上吊自杀了……而在正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郭维经为了维护社稷安危,为了民族大义,为了臣子节气,在京城早已失守、天子也早已驾崩,明朝大好河山大多落入清兵之手,仍辅助福州称制的唐王(朱聿键)总督华南数省之众,坚守最后一寸土地。他的子侄郭应诠、郭应衡、郭应煜都在抗清斗争中不屈牺牲,可谓一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