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尝(拼音:chá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用口舌辨别滋味,引申为吃、食用、试探。还由吃、食用一义引申为经历、经受,由此虚化为时间副词,表示曾经义。
字源演变
形声字。初文从旨,尚声,“旨”的初文像是用勺子向嘴里送食物,表明“尝”与进食、食物有关。“尝”字始见于西周,早期声符“尚”都省去“口”,战国时代才不再省声。声符“尚”顶部原是同一水平上的两个短横(字形1),演变为“A”形(字形2),至东周又在“A”形中间加饰画。意符“旨”下部的“B”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承商代初文形式写作“口”的,当时偶见在“口”形内加横画的,西周有无横画者并见,春秋之后,“口”内增短横而为“甘”形的渐多。但是“尝”字下部的“旨”还有两种特殊变化,其一,由秦简作“C”,汉初帛书作“D”,至后来讹作“目”;其二,有省作“甘”形的。楷书本《说文》小篆作“尝”。1956年汉字简化,根据元代以来的草书形式,简化作“尝”。本义是用口舌辨别滋味。《诗·小雅·甫田》:“尝其旨否。”引申为吃、食用、试探。还引申为滋味。“尝”由吃、食用一义引申为经历、经受,由此虚化为时间副词,表示曾经义。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口味之也。从旨尚声。市羊切文二
说文解字注
口味之也。
引伸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为未尝。
从旨。尙声。
市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并音常。《说文》:口味之也。从旨,尙声。《诗·小雅》:尝其旨否。《前汉·郊祀志》:百鬼迪尝。注:师古曰:尝谓歆飨也。
又《广韵》:试也。《战国策》:疑则少尝之。《史记·越世家》:请试尝之。又《张耳𨻰馀传》:先尝秦军。
又《广韵》:曾也。《论语》:尝从事於斯矣。
又《玉篇》:祭也。《尔雅·释天》:秋祭曰尝。注:尝新谷。《诗·小雅》:禴祠烝尝。
又《广韵》:姓也。《风俗通》:孟尝君之後。《玉篇》:同甞。《集韵》:或作𨡔。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0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