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篇第二十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创作的文章
《尧曰篇第二十》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创作的一篇文章,出自《论语》。
作品原文
尧曰(1):“咨(2)!尔舜(3),天之历数在尔躬(4),允执其中(5)。四海困穷(6),天禄永终(7)。”舜亦以命禹(8)。
曰:“予小子履(9),敢用玄牡(11),敢(10)昭告于皇皇后帝(12):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13),简(14)在帝心。朕(15)躬有罪,无以万方(16);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17),善人是富。“虽有周亲(18),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19)。”
谨权量,审法度(20),修废官(21),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22),继绝世(23),举逸民(24),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25)。
作品注释
(1)尧:传说中的一位圣君,禅位给舜。
(2)咨(zī):感叹词,表示赞叹。
(3)尔:你。
(4)历数:岁月日星辰运行之法,指天命。这里指帝王更替的一定次序。帝王借托天命,都说自己当帝王是由天命决定的。尔躬:在你身上。
(5)允:诚信,公平。执:执守,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6)四海:天下。
(7)天禄:天赐给的禄位。
(8)命:告戒。
(9)予小子履:商汤自称。予:我。小子:祭天地时自称,表示自己是天帝的儿子。履:商汤的名字。
(10)敢:谦辞,犹言“冒昧”。
(11)玄牡:黑色的公牛。
(12)后帝:天帝。
(13)不蔽:不隐瞒。
(14)简:简察,此有清楚了解之意。
(15)朕(zhèn)躬:我,帝王自称。
(16)万方:天下的人。
(17)大赉(lài):赏赐,指大封诸侯。
(18)周亲:周王族的亲属。
(19)予一人:我。帝王自称。来源:考试大
(20)谨权量:指统一度量衡。权:秤锤。量:量器。法度:指尺、寸等计量长度的标准。“谨权量,审法度”两句是一个意思,即“统一度量衡”。
(21)修废官:修复废弃了官职和机构。
(22)兴灭国:复兴被灭亡的诸侯国。
(23)继绝世:接续断绝了的世族。
(24)逸民:被遗忘的人才。
(25)说:同“悦”。
作品译文
今译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英译
What he attached chief importance to were the food of the people, the duties of mourning, and sacrifices. By his generosity, he won all. By his sincerity, he made the people repose trust in him. By his earnest activity, his achievements were great. By his justice, all were delighted.
作品评点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尧传天下于舜时劝戒舜的话。尧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舜接受帝位是属于天命。二是告戒舜,治理国家要执行中庸之道,强调要取信于民,公正无偏。三是要对人民生活负责。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是决定统治者命运的决定点。
第二节,记禅位于禹。舜也用尧的话嘱咐禹。
第三节,记商汤伐桀,取得王位,祭告皇天。其中“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历代封建帝王下“罪已诏”的蓝本。意思是:“我身有罪,无累天下;天下有罪,罪在我身。”
第四节,周用家受天命及伐纣告天之辞。记叙周武革命,打败殷纣,功高无比,大赉天下,四海归心,在誓辞中明确宣称:“百姓有过,在我一人。”
第五节(即最后两小节),历代注释家认为是孔子的言论,大致可信。本节是孔子对前朝(从尧到周)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济措施的概括总结,也是孔子的理想政治,放在这里作为后来国君治国的方针。
朱熹的《论语集注》说本节是“泛言帝王之道”。既是“泛言帝王之道”,那么“信则民任焉”是必不可少的。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作品出处
尧曰篇第二十是《论语》的第20篇。
参考资料
尧曰篇.古诗文网.
《论语》简介.古诗文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23:4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