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如圭
湖南解放部队湘中第二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尹如圭(1918-1949),又名尹国瑞,1918年2月生,邵阳东乡县流光岭镇人,1918年2月生。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家乡创办救亡图书馆,开办民众夜校。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流光岭支部书记、太一乡抗日游击大队队长等。抗战胜利后,他先后与人创办了《开平周报》、《劲报》,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49年春,受中共邵阳中心县工委派遣,在邵阳东乡发动武装起义。7月中旬被俘,而后英勇牺牲。
人物生平
风华少年
尹如圭(1918~1949),名国瑞,字景星。今邵东县流光岭乡桃花村人,1918年2月出生于一个封建豪绅家庭,其父尹伊仲(又名尹先觉)曾任太一乡团防局长。从小聪明伶俐,倍受宠爱。刚满6岁,其父尹先觉便教他读书识字,后从师当地很有名望的饱学之士、清末秀才曾颂君。曾颂君为人正直,能诗善赋,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强调“教书乃育人也,读书乃为时代所用”。他常常以古代、近代史上那些英雄豪杰启迪学生行侠仗义、爱国爱民的感情。曾颂君藏书颜丰,有不少进步文学和《大众哲学》之类的新书。在曾的影响和指导下,尹如圭饱览群书,广泛涉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作品,尤其喜欢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等脸灸人口的诗词,从而陶冶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操。
他在《我对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看法》一文中写道:“唯心论的观点是当代人立身处世的大敌,只有唯物论才是联系当前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很强的说服力,是我们有力的思想武器。”
立志报国
1936年,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共产党则围剩堵截,企图一举消灭。17岁的尹如圭深有感概,写了《吊三闾大夫》云:“汨罗西望碧粼粼,樽酒江边吊逐。身后才名悲宋景,眼前患难甚赢秦。怀王不是怜才主,楚泽空伤失意人。一卷离骚谁继响?江河万古不沉沦。”他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有心救国而报效无门之叹,反映出思想上的苦闷和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尹如圭面对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现状,胸怀激荡,愤恨难平,作《从军行》一诗:“男儿之驱长七尺,谁甘白头老书史;昨闻蓟北飞胡尘,跨上征鞍征万里。耶娘妻子留不得,以身誓向沙场死。天寒风急忱戈眠,夜深霖白闻鸡起。仇寇从来不并生,待看他年雪国耻。”他很想投笔从戎,请缨杀敌,挽救祖国的危亡。
爱国抗日
1938年,尹如圭与好友禹问框积极参加抗日爱国运动,在家乡自发办起了“救亡图书馆”。他捐资收集进步图书几百册,以及从战地拍摄的日本鬼子野蛮踩和屠杀我同胞的《日寇暴行录》等等,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热血青年。他们利用星期天,以“时事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传播革命思想。
尹如圭等人还在流光岭、禁山岭和崇山铺等地创办多所民众夜校,组织群众学习“战时书报社”提供的《民众课本》。后又创办《抗日墙报》,将抗日前线的胜利消息和全国各地民众的抗日热潮等情况,用对开大纸书写好,张贴在过往行人集中的崇山铺、流光岭一带,供大家阅读。
1939年,地下党员彭柏林、赵勤来团山、流光岭一带发展党的组织,他们对尹、禹(问)极为赞赏。尹如圭在党组织启发教育下,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团结御悔,挽救民族危亡。从此,他思想上产生新的飞跃。同年5月,尹如圭由彭柏林、赵勤介绍,加入党的地下组织,不久担任流光岭支部负责人。
迫走他乡
1940年秋,中共邵阳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基层的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原流光湾区委书记变节自首,并威逼尹如圭一同投案,遭到他的严词拒绝。此后,尹如圭被迫潜往安乡,在滨湖一带以当帮工,做小生意,度过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期间,尹如圭为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而备感调,时常赋诗明志,或贬坪国民党的投降主义路线,他曾在一首诗中,深沉地呼喊:“破国人情朝露危,伤心袖手看何为。联俄或可全孤局,入蜀徒能避一时。”尹如圭主张联苏抗日,反对蒋介石躲到四川消极抵抗的策略。
回乡抗战
1943年,尹如圭辗转回到家乡流光岭。其父以为如圭回心转意,也不再责怪其往事。并说:“今后你拿笔杆子宣传抗日,我拿枪杆子和日本侵略者拼,日寇如果敢来太一乡杀人放火,就叫它片甲不归。”尹如圭听后,站起来说:“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我虽是文弱书生,胆是“逼”出来的,我也要拿枪杆子,一起干,还望父亲把本分拿出来”。其父不予反对。遂收长短枪枝100多支,集中起来,组成一支300多人的抗日游击大队,尹如圭任大队长。
1944年秋,日军侵犯邵东地域后,尹如圭率抗日游击队,昼伏夜出,出奇制胜地给以抗击。太一乡没有受到侵略者的进犯,乡民称太一乡为“太平乡”。
屡战屡胜
首战大获全胜后,尹如圭冷静思考,认为鬼子兵绝不会善罢甘休,轻易服输,一定会卷土重来进行报复。不出所料,没过多久,鬼子第二次进犯,100多鬼子兵由湘乡花门楼出发,经关家坳进入邵阳东陆崇山铺。此时,尹如圭早已将部队布阵在日本鬼子必将经过的德仁堂后山上,居高临下,占据了有力地形。可是,由于个别士兵不够冷静,高兴过分,沉不住气提前开枪射击,鬼子自知中计,吓得连忙撤退,未受到太大的创伤。
愚蠢的鬼子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不久,他们开始了第三次进犯。此次日本鬼子调集200多人枪,从湘乡青树坪出发,沿潭宝公路进发,企图越过牛形山,从大路进入尹如圭所驻的邵阳东陆太一乡。他们自认为此路保险系数大,胜算机会多。谁知在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下,日本鬼子刚从湘乡出发,尹如圭便得到了确凿情报。尹如圭将部队埋伏在牛形山一段修长峡谷地带的山上。此地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谷地平坦峡长,乃兵家必争之地。日本鬼子傲气十足地进入峡谷后,只见尹如圭一声令下,随即如雨枪弹齐向鬼子兵打去,打得鬼子兵蒙头转向,喊爹喊娘,叽哩哇啦地连连败退,溃不成军。此次交战,游击队大获全胜,打死打伤鬼子兵20多人,活捉日本俘虏2人,并缴获了一批枪枝弹药。从此,骄横的日本鬼子再也不敢贸然进犯,太一乡成了当时邵阳没有遭到日本鬼蹂躏的净土。
卖田办报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抗日游击大队完成了历史使命。尹如圭因抗日有功,在太一乡享有崇高的威望,被民众推选为乡长。但是,他不在乎那一官半职,他对禹问框说过:“新闻事业,是我理想的彼岸!”
1946年,尹如圭与禹问框、陈芸苍一道,以《善汉周报》为基础,在乡间创刊《开平周报》,并发起成立“文化服务社”(主要是为印刷、推销周报服务),揭露国民党制造内战、残害人民的罪行。这样思想内容新颖的周报,很受读者欢迎。
1947年夏,尹如圭和禹问商议,为了扩大《开平周报》的影响,在舆论界取得更重要的地位,将《开平周报》迁到邵阳城出版,由油印的周报改为铅印的日报。《开平周报》迁往邵阳城改为日报以后,不久就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经费上的极端困难。为此,尹如圭心急如焚,只得将自己的三亩水田卖掉充做办报经费,以救燃眉之急。恰在这时,国民党三青团主办的《铁报》也因经济困难不能继续维持,于是提出与《开平周报》合并的要求。尹如圭权衡利,提出了三青团保留董事长兼发行人的席位,其余的由我方全权处理。当时,一些人对《开平周报》与《铁报》的合并难以理解,怀疑两报合流另有意图。禹问框因病住院,尹如圭特为此事写信予以解释。两报合并后,改名为《劲报》,名义上打着三青团的招牌,实际上主持工作的是尹如圭和禹问框。尹如圭担任社长,禹问焦任主笔,《劲报》于1947年12月20日正式出版。
迎接“解放”
合并后的《劲报》同样面临着经费困难,还要顶住反动政府的“禁令”和干预,随时都要担当风险。尹如圭为了《劲报》的生存和发展,四处奔走,筹措经费,广揽人才。他和禹问框跑长沙,通过进步办报人——地下党员孟树德等与省工委取得了联系,得到省工委支持。省工委先后派共产党员叶苓、江鹭、刘少川到邵阳,以《劲报》为掩护,开辟工作,发展党组织。叶苓担任总编辑,江鹭主编副刊,刘少川担任采访部主任。他们在报社成立了党支部,由叶苓任支部书记。党组织对尹如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他完全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1948年7月,党组织再次批准他人党。
当时,在湖南新闻界《劲报》以“敢言”著称,它成为邵阳地下共产党活动的立足点和对敌斗争的武器。到1949年春,整个编辑部完全控制在共产党的手中。由于《劲报》集进步性、战斗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发行量由600来份上升到5000余份,成为共产党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最好工具。
1948年9月,《劲报》如实报道了辽沈战役我东北野战军全歼蒋介石的王牌军———全部美式装备的第九兵团10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邵阳人)的消息,引起了很大震惊。国民党为此召开党、政、军头头特种情报会议,研究封闭《劲报》,逮捕《劲报》工作人员的问题。报社因此受到多次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尹如圭毫不畏惧,他接受党的派遣,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各阶层,做党的统战工作。当时军统特务赵斌(赵凯)与尹如圭私交甚深,尹如圭有意要他兼任《劲报》经理,这个人不是不可救药的反动分子,于是尹如圭对其以私交晓以大义,多为民众做好事。对驻邵阳的宝永警备司令魏镇和副司令朱涛,尹如圭都向他们做了党的统战工作。因此,魏、宋在会上对国民党中统头子封报、抓人的主张,提出查下消息来源再说,有意把中统的方案以拖延压下来,致使《劲报》能够继续办下去。
揭竿起义
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挥师南下。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邵阳东乡的李健中、张大野和南乡莫新春等率领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先后表示愿意起义。尹如圭受中共邵阳县工委的派遣,离开报社,回到家乡,筹备武装以策应他们的起义斗争。他回到家乡后,重新掌握了原由他率领的,现已变成邵阳东乡剿匪总指挥部武装的抗日游击大队。
6月26日,尹如圭率领这支队伍联合李(建中)、张(大野)、莫(新春)部,在邵阳东乡棠下桥(今邵东县棠下桥)宣布起义,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解放总队湘中第二支队(系省工委授予的番号,简称湘中二支队),由他任司令员。当晚,他按照预定的部署,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邵阳东乡与祈、衡交界的中一、中二乡,猛袭那里的地主武装,缴获中二乡地主武装的长短枪40余支,重机枪一挺。
捐躯疆场
6月29日,尹如圭率湘中二支队与李建中、张大野部在仁风乡会师,转战邵、祁、衡边区。部队所到之处,开仓济贫,散发传单,很受群众拥护。雨天农民挑煤渣铺路,晚间持火把相迎。反动派大为震惊,急忙调集大批兵力对刚刚成立不久、立足未稳的湘中二支队进行全面“围”。在水东江等地激战两天,终因众寡悬殊,湘中二支队遭受挫败。尹如圭当机立断,作出化整为零的决定,命令部队紧急疏散,组成多股小分队,以游击战术分散打击敌人。他和副政委叶苓率领司令部警卫队越过衡宝公路,撤往自己熟悉的太一地区。陈奇和国民党军的部队得到情报尾随而来,形成包围圈。
7月16日,在部队孤立无援,又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尹如圭带领部队深夜向万安乡转移。由于二大队有叛徒将部队行动密告了敌军,部队行至廉桥六合亭附近,开至峡谷地段时,遭到伏击,情况万分危机。尹如圭沉着冷静,立即下令一边回击,一边迅速突围。在激战中,一颗无情的子弹打中他的右脚,顿时血流如注,尹如圭几乎昏倒。但他仍然顽强地指挥战斗,在率领部队突围时被敌人发觉,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进行威胁利诱,施展各种估俩,迫使他供出组织内幕,下令部队缴械投降。但尹如圭大义漂然,严词怒斥。7月20日清晨,尹如圭被敌人用钝刀折磨而死。
1949年10月10日,邵阳解放。是年12月5日,邵阳各界人士在导群中学举行追悼大会,告慰烈士忠魂。
人物著述
尹如圭工诗词,其作品慷慨激昂,不作低沉之音。有诗词手稿一卷,由好友禹问樵同志珍藏达40余年之久。1991年,中共邵阳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校编为《尹如圭烈士诗抄》,刊印传世。
参考资料
尹如圭.邵阳市人民政府.2012-11-23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5 13:4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