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承纲(1887—1971),又名尹正常,广西
平乐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伐期间曾担任国民革命
军第七军第八旅团长,后升任第七军
第三十五师师长。国民革命军改编
后,任新编第九师师长。1940年12
月17日任广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
员兼保安司令。1942年7月1日改
任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8月6日授少将衔。1944年8月任桂柳警备司令,参加桂柳会战。同年11月任
广西省政府委员。1945年1月兼任桂北行署主任。1946
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2月6日晋中将
衔。1947年9月30 日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考察委员
会委员。1948年选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尹承纲(1887~1971),又名尹正常。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人。尹承纲自幼在乡间从父读书,后其父被村上恶霸诬陷入狱,因家贫而辍学,幸得平乐城一亲戚赞助,遂到平乐城续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广西省立陆军小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后,升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在此期间,他受到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了武昌辛亥革命,曾任湖北都督府军务课课员、南京陆军第八师第三十二团第二营第二连少尉排长。民国元年(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尹承纲于保定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广西龙州陆军第二师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当上士见习。民国5年投入李烈钧部(滇军)第三十四团第一营第二连任上尉连长。民国6年任广西混成旅第一团第二营上尉副官。民国8年应护国第二军独立营营长李宗仁电邀,赴粤任该营二连上尉连长。民国10年,尹献策李宗仁纠合广西籍官兵千余人(枪千余枝),脱离师长黄业兴,移驻玉林附近的六万大山,投粤军陈炯明。李被委任为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尹为李部中校参谋。民国11-15年(1922-1926年),任独立营中校营长,民国24年(1935年)8月为第八旅十五团团长。参加共和策进社、中国国民党组织。
民国15年(1926年)4月,尹承纲参加北伐,为第七军先锋团,率先入湘,助唐生智部于衡阳攻打叶开鑫部。战斗中,尹团官兵英勇顽强,大败叶军。此战,尹团缴获敌步枪200余枝。在几次战斗中,尹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贺胜桥之战,李宗仁命尹团和十六团周祖晃配合俞作豫团作战,敌我双方肉搏,伤亡惨重,官兵仍奋勇向前,最后击溃敌军;箬溪之战,尹团为先锋,首先溃敌庞广荫部,继而与其所在部队第八旅进攻孙传芳的精锐部队谢鸿勋师,占领了箬溪市,王家铺之战,尹团进攻敌司令部,使敌指挥失灵,遂全面崩溃。同年7月,尹承纲奉命率部经黄土岭渡汩罗、战德安、入九江,积功升第七军第八旅旅长。
进兵武昌后,尹承纲改任第七军教导团团长。民国16年(1927年),移驻南京四标营。龙潭战役起,他担任南京下关防务。民国17年(1928年),尹承纲升任第七军第三十五师师长后,率部西征何健,后回师武汉,因不满李宗仁、白崇禧重用湖北人,遂率部撤离战场退至宜昌。在宜昌,尹承纲接受了蒋介石的委任,把部队改编为新编第九师,受任数日后,蒋介石来电召尹到南京听训,尹接受了蒋给的2万元法币。不几日,尹被何应钦斥与广西勾结,随后新编第九师被改编,尹至上海闲居。
民国20年(1931年),尹承纲重回新桂系,被委任为平乐专区民团指挥官,一年后他对仕途厌倦而辞去此职,却受中将参军之职,并在南丹大厂办起了利物锡矿公司,欲以此度余生。民国25年(1936年),李、白发起“六·一”抗日运动,尹承纲为抗日口号所感,出任庆远专区民团指挥官。次年“七·七”抗战爆发,尹承纲请求到抗日前方未能获准。民国28年(1939年)后,调任桂林专区民团指挥官、柳州警备司令、广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桂北行署主任等职,做了些抗日的工作。民国35年(1946年)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1月,出席南京“国大会”。民国36年(1947年)2月,升中将。后李宗仁送尹1000万元(法币),尹脱离军界,到柳州创办私立文惠小学,自任董事长,聘请进步人士主持校务和执教。民国36年(1947年)9月受聘任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考察委员会会员。民国37年(1948年)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广西省农会代表。
1949年春,尹承纲回平乐,白崇禧召尹到桂林,尹拒不接受白的委任。于是年12月迎接中国共产党解放平乐。1950年,他带头执行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政策,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将自己在柳州鱼峰路27号房屋捐献给国家作军费。
解放后,尹承纲先后出任了平乐县改编委员会副主任、平乐县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平乐县胜利公债推销委员会主任、广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平乐专区解放委员会驻会委员、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尹承纲1971年7月24日病逝于南宁,享年84岁。
文史作品
尹承纲独自完成的《第七军提前入湘及其在北伐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新桂系实力在武汉的瓦解与第七军的下场》、《李宗仁起家经过》等文章,以及与他人合写的《新桂系的崛起》等文章,为研究新桂系的历史提供了有用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