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至》,尚书类文章,出土于清华简,收录于《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原文
惟尹自夏徂亳(bó),彔至在汤。
汤曰:『格,汝其有吉志。』
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余微其有夏众不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丧,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允曰:「余及汝皆亡。」惟兹虐德暴僮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曷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
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时?』
尹曰:『若时。』
汤盟质及尹,兹乃柔大禜。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译文
伊挚自夏地去往亳地,夜间到了汤处。
汤说:『来,你带好消息来了吗?』
伊挚说:『君主,我从夏出来,至今已经走了十天。我伺探到夏的百官对其君主夏桀不友好,夏君玩物丧志,宠爱琬、琰二女,不顾念他的臣下。人们都说:「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夏的君主就是这样残虐于德,残害欺凌人民,行事不循典常。夏有灾祥,天上出现了一东一西两个太阳。夏的人民都说:「这会给我们招致祸患。」都说:「为什么东方的灾祥不明显了?现在怎么办?」』
汤说:『你告诉我的夏的隐情都是这样吗?』
伊挚说:『是这样。』
汤和伊挚盟信,并举行了禜祭活动。汤去征讨不归附的方国,伊挚的谋略与汤同心同德没有差失。商汤从西方攻打翦灭西邑夏,战胜了夏。夏的遗民逃往『水』地,汤说:『战斗到底。天帝说:「一个都不要放过,全部杀死。」』
注释
尹
伊挚,即
伊尹,『尹』为官名,『伊』为氏名。『挚』为私名。为商之名臣,居于偃师东南部伊洛河南岸的有莘之野。为商朝肇建立下汗马功劳,虽非商人,然亦为商人虔祀。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多有记载,且称呼多样,主要有挚、伊挚、阿衡、伊小臣、小臣、小子之称。
夏
即夏都邑,夏桀所居之都邑、夏代最后之都邑,在今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
彔
夜间时称。『彔至在汤』即『夜间到达汤所居之亳地』意。
禜
古代祈求神灵消除灾祸的一种祭祀活动
《尚书》简介
2010年1月5日,
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简的首批研究成果,九篇清华简中的先秦文献经过2000多年的辗转流传后终于得以面世,这些文献也证明了目前有一些流传的《
尚书》中的篇章是后人的伪作。
2008年7月,
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经过两年的努力,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共整理出60余篇文献,计划出版十五辑整理报告。
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献中,前八篇都属于《
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孔子删减《
尚书》之后《书》仍有百篇之多,但经孔子删减的篇章,大多失传。清华简是首次发现《
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现存的有一些《
尚书》篇章,经过宋代许多学者研究已定论为后人伪作,这次清华简的出现,证明了其中一些为伪作。
《(上夕下录)》,整理者李学勤先生读为“逯”,认为意为“行也”。单育辰先生属上与“亳”连读为“亳麓”。郭永秉先生将“(上夕下录)”字属下读。他指出,“(上夕下录)”见於甲骨,合集20964+21310“乙巳(上夕下录)雨”,黄天树先生疑“(上夕下录)”即甲骨文夜间时称“中(上夕下录)”之省,应当是正确的(《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见《
黄天树古文字论集》185-188页)。颇疑“(上夕下录)至在汤”之“(上夕下录)”,就是这个夜间时称。宋华强先生读为“从”。
关於“(上夕下录)”字的解释,笔者目前比较倾向於郭先生的说法。才,整理者读为“在”,认为意为“存问”。郭先生认为“(上夕下录)至在汤”犹古书“夜至於楚军”(《左》宣十二年),可见他认为“在”相当於“於”。廖名春先生、宋华强先生也有相同的意见。
笔者赞成郭先生等人的意见,“至在汤”即“至於汤”,指的是至於汤的处所。“至”、“至於”後面加人名的句式,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相同的例证,不过文献中的几个例子可以作为间接的证明。首先,《诗·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郑玄笺云:“徂,往也。我自是往之女(汝)家。”“自……徂……”的句式古书习见,此处是用人称代词“我”、“尔”来指称“我家”、“汝家”。这与简文用“汤”指代汤的处所是有相似之处的。其次,《
史记·殷本纪》“
伊尹去汤适夏”、《尚书大传·汤誓》(辑本)“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去”、“适”的後面可以加人名“汤”。这说明“至”的後面接“汤”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华简《尹诰》简1“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郭店简和上博简《缁衣》作“惟尹允及汤咸有一德”。“及”,学者一般认为是
并列连词,相当於“与”,比如季旭升先生就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伊尹与汤并列‘咸有一德’”。廖名春先生认为《尹诰》的“既”当读为“暨”,连词,是与、及、和之义。“惟尹既及汤”,即“惟尹暨及汤”,也就是“惟尹与汤”。“暨”、“及”复词同义。
笔者认为,《尹诰》此句应该断句并标点为:“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及汤”与《尹至》的“至於汤”含义相同,“及”的意思也是“至”。《孟子·告子下》曾言及
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就”的意思是“归於”,与“至”、“及”含义近似。“既”
如字读,意思是“已经”。简文是说
伊尹归汤之後,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正因为如此,所以《礼记·缁衣》中孔子引用这句话和《诗》“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尚书》中的《尹至》和《尹诰》是有关
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其中的《尹诰》又称为《咸有一德》。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系后人伪作。清华的专家解释,伪作和真作在价值观和历史观上大不相同,伪作受到之后儒家文化的影响,讲了很多大道理,但是真作更具有神话色彩。
试论
清华简《尹至》简1首句作:
惟尹自夏徂亳,(上夕下录)至才(在)汤。
”来佐证“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的言论。
咸有一德,整理者已经指出:
《礼记·缁衣》郑注:“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书·咸有一德》孔传:“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解释略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郑注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