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奖学金
1937年设立的奖学金
尼曼奖学金由美国《密尔沃基新闻报》创办人休斯·尼曼的遗孀艾格尼丝·尼曼1936年捐款100万元在哈佛大学设立的奖学金。从1937年起每年遴选12名(现增至20余名)资深报人作为尼曼研究员在哈佛大学下设的任何一个学院进修一年。他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从业人员进修奖学金,历年已有愈千人(包括中国记者)获奖。
创始人
阿格尼丝·瓦尔·尼曼(AgnesWahlNieman)1937年将100万美元捐献给哈佛大学,成立一个基金会,并以尼曼命名,籍此来缅怀《密尔沃基报》(TheMilwaukeeJournal)的创办人、自己的丈夫鲁休斯·W·尼曼(LuciusW.Nieman)先生。基金会于1938年正式成立。
作为基金的附加条件,那就是这笔钱要用来“提升新闻品质,教育新闻精英”(promoteandelevatethestandardsofjournalismandeducateindividualsdeemedspeciallyqualifiedforjournalism)。
发展
考虑到当时几乎所有报纸从业人员都是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尼曼夫人的馈赠尽管受到欢迎,但她提出的想法却饱受怀疑。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对她的诉求也同样表示过怀疑,在同众多的发行人、编辑和教授探讨之后,科南特校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放弃了利用这笔资金成立哈佛大学新闻学院的想法,而是选择成立一个在职记者进修奖学金。
时至今日,尼曼夫人的想法通过一任任基金的会长们以及基金奖学金的获得者们的不懈努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今天,尼曼基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悠久也最知名的在职记者进修奖学金,对于美国国内乃至世界其他地方一些大学或机构类似的基金来说,尼曼基金是一个标准,成为竞相仿效的对象。
从1947年开始,尼曼基金开始定期发布《尼曼报告》,开始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拓展自己在新闻领域的声音,试图将尼曼夫人的理念更主动的加以延展。《尼曼报告》由尼曼研究员、尼曼奖学金获得者、资深记者们共同合作,定期对新闻行业的现状进行审视,现在已经成为一份受尊敬的行业性评论和批评杂志。
自1951年起,尼曼基金开始接受美国之外记者的申请,从而使得尼曼基金的影响开始延展到国际新闻界。每年春季都会选出24名记者,给他们提供去哈佛大学学习一年的机会。,24名记者中,有12名来自美国本土,12名则在世界范围内选拔。尼曼基金奖学金获得者不必挣学分、修学位,他们可以在哈佛大学内自由选修、旁听任何课程。选中的奖学金获得者平均年龄通常在35岁至50岁之间。
自尼曼基金成立以来,共有15名来自中国内地的记者、3名香港地区记者、3名中国台湾记者获得了尼曼基金的奖学金。
形式
尼曼基金的现任会长鲍勃·吉尔斯(BobGiles)表示:尼曼基金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成立,它的宗旨是要“提升新闻品质,教育新闻精英”。其目的是为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奖学金,给他们进修的机会。
我们每年春季都会选出24名记者,给他们提供去哈佛大学学习一年的机会。这个竞争非常激烈,24名记者中,有12名来自美国本土,12名则在世界范围内选拔。尼曼基金奖学金获得者不必挣学分、修学位,他们可以在哈佛大学内自由选修、旁听任何课程。我们选中的奖学金获得者平均年龄通常在35岁至50岁之间。
为了提升新闻品质,尼曼基金设立了多个项目。《尼曼报告》自1947年起就开始发行,每季一期。这个报告的工作是对新闻媒体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展开批评,它的权威性在行业内堪称翘楚;另外,“尼曼叙事性新闻项目”为叙事性新闻提供指导和训练,这里的“叙事性新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长篇叙事性报道;除此之外,尼曼基金还有两个网站:其中www.nieman.watchdog.org主要致力于向记者们提出问题,敦促他们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关注;另外一个网站叫“叙事文摘”,这个网站主要关注的是叙事性新闻,目前正在进行最后运行测试,该网站将正式启动,我们将在这个网站上刊登一些优秀的叙事性新闻篇章。
每年秋季,由尼曼基金会主持的“尼曼叙事新闻研讨会”都会在哈佛校园举行,听众多达1000人。
尼曼基金在选择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记者时,通常会对像中国这样重要的国家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我们希望中国的媒体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尼曼基金相信,通过从发展中国家选拔一部分优秀新闻记者去哈佛大学学习,将对他们今后的新闻之路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很多尼曼基金奖学金获得者在返回他们的祖国之后,在对于提升他们媒体新闻的品质和新闻责任感方面,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
History.尼曼奖学金基金会网站.2016-0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5 22:00
目录
概述
创始人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