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菌(Flavobacterium, Sp. K172)是是1975年日本科学家在一个废水池中发现的一种不能分解糖的细菌。
感谢分子生物进化学, 我们已经弄清了尼龙菌出现的机理; 抑或说, 尼龙菌【
进化】的机理: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所谓
移码突变, 指的是DNA序列中的一个单位(AGCT)出现丢失或插值, 导致整个序列整体移位的情况。
仅仅是这一个意外的T, 旧的基因编码: 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苏氨酸,
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Arginine, Glutamic Acid, Arginine, Threonine, Phenylalanine, Histidine, Arginine and Proline ) 被改成了:
天冬酰胺,丙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酰胺(Asparagine, Alanine, Arginine, Serine, Threonine, Glycine and Glutamine ) 。 而这些意外的氨基酸, 则组成了和原先完全不同的蛋白质。
这个意外的蛋白质所构成的新酶, 恰恰具有分解尼龙的能力。 于是在一个日本的污水坑中, 一个原本以糖为生的细菌转身成为了啃尼龙的怪物。并且和变异前的不同 F质粒的出现了生殖隔离。
新的发现总会引起争论与探讨。在后来的研究发现, 插值的那个T,来自于细菌质粒(Plasmid), 一种在细菌中常见的DNA“编外人员”, 即游离在染色体外的
DNA分子。于是设计论者提出:嘿,也许这个消化尼龙的能力早就埋藏在质粒里, 或者这个氨基酸纯粹就是从别的细菌那里借过来的。99年的日本科学家发表了文章, 推翻了这种假设。 首先, 提供T的质粒是这种细菌自产的。 其次, 这个质粒只是偶然地提供了一个T, 此外就与变异前的细菌无二了。 如果这种基因设计早已存在, 那么这个细菌几亿年来的苦苦等候, 只是为了数十年前一次与尼龙的偶然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