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大不掉
汉语成语
尾大不掉,汉语成语,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
成语出处
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宾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毫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尾大不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兼并战争,鲁昭公十一年的春天,楚灵王在申地设埋伏诱捕了蔡侯,不久又把他杀害了。接着,楚灵王派大将公子弃疾率兵包围了蔡国,到了这年冬天就把蔡国灭掉了。然后,楚灵王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公,掌管蔡地。
一天,楚灵王问大臣申无宇:“公子弃疾将蔡地治理得怎么样啊?”申无宇说:“天底下只有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也只有君王最了解自己的臣子。公子弃疾在蔡地政绩卓著,做得很好,您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我听人们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和君王亲近的人是不会任外职的,而从他国来的人也不应该担任内官。但是我国的情况是公子弃疾远在蔡国,而郑国的公子丹却在我国官居要职,您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提早防范。”楚灵王听了之后就说:“我国周围都有高大的城墙,虽然在国内有些人的封地面积很大,但我想应该不会对国都构成威胁,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申无宇听了之后非常无奈,因为实际情况是国内过大的分裂势力已经威胁到楚灵王的统治,而他自己竟然浑然不觉。见楚灵王还不明白如今危险的形势,申无宇只好直截了当地说:“郑、宋、齐、卫都曾因封地势力过大而发生动乱,卫国的蒲邑、戚邑就是两个大封地,封地之主就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驱逐了卫献公。献公的城墙也和您的一样高大,但是却遭到了这样的厄运,就是因为下属的势力太大之后就很难听从君主的指挥。这就好比动物的尾巴如果太大了就不容易摇动,树梢生长的如果过于茂盛就很容易导致树干折断。我想我说到这里您应该明白了吧。”
听了申无宇的话,楚灵王这才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成语寓意
尾大不掉,树大招风,短短几个字,道出了“把握分寸”的重要性。在一个整体中,某个部分不能过大,一旦部分大过了一定的度,必会影响主体。强者不甘心处于从属地位,冲突或叛乱在所难免。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如唐朝时,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强大之后就不甘心再受皇帝的指挥,掀起了“安史之乱”。所以,要保持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状态,就要注意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事物的主体始终处于支配的地位。
成语运用
“尾大不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唐·柳宗元《封建论》:“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强盛,末大不掉之咎欤?”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八·国事类·陈友谅始末略》:“今乘尾大不掉之舟,损兵弊甲,迟迟与吾相持。”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八:“舒大人弄到后来,也晓得尾大不掉,却又没法子想,只想换个地方用”
现代·朱自清《〈你我〉自序》:“《你我》原想写一篇短小情悍的东西,变成那样尾大不掉,却非始料所及。”
参考资料
尾大不掉.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13:0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