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迫性缺血因肿瘤、绷带过紧,积液等对
动脉血管的压迫,使血管腔变狭窄或闭塞所致。临床上,大动物长期躺卧形成的褥疮,这是卧侧血管受到压迫,局部缺血造成
组织坏死的适例。
2.阻塞性缺血动脉管腔内
血栓形成、栓塞等,造成血管阻塞,以致血液供应受阻而发生局部缺血。
3.
血管痉挛性缺血麦角碱中毒、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寒冷、严重创伤等,引起缩血管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动脉痉挛性收缩而造成缺血。
4.侧枝性缺血见于瘤胃穿刺放气过速及
休克等,因大量血液急剧流入腹腔脏器,而造成其他器官、组织的缺血。
局部缺血的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局部温度降低,充实感减弱,被膜皱缩。切面少血或无血。由于含血量减少,失去血液的红色而呈现器官组织的固有色泽(如肺、肾和黏膜呈灰色,肝呈褐色)。对缺氧敏感的
组织细胞常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
局部缺血的后果取决于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器官组织对缺氧敏感程度及有无侧枝循环代偿等因素。如果动脉血流完全断绝,又不能建立侧枝循环,组织可发生
急性坏死。心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心肌对缺氧敏感,骨骼肌的耐受能力较强。结缔组织与
实质细胞相比,贫血缺氧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而结缔组织反会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