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巢,古国、邑名。故巢国,春秋为楚邑。又作“居鄵”。与吴为邻,为两国争夺之地。《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僚九年(前518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即此。或谓“居”为古吴越语的发语词,“居巢”即“巢”。以“居巢”为名的不止一处。
由于文献记载极少,后人在探寻这一古国时,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这些谜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关。
居巢考
西汉、东汉和晋代庐江郡均置有“居巢”县(或城),其地所在,莫衷一是。其中一说即为今之桐城南,现录有关史料如下,籍以备考。
《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县十二:舒(故国),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潜,皖,湖陵邑,松兹。
《后汉书·郡国志》:庐江郡,十四城:舒(有桐乡,古桐国),雩娄侯国,寻阳,潜,临湖侯国,龙舒侯国,襄安,皖(有铁),居巢侯国,六安国,蓼侯国,安丰(有大别山),阳泉侯国,安风侯国。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桐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十四乡,今五乡):《左传》“鲁定公二年桐叛楚”。桐实小国,楚人附庸,本汉枞阳县地,属庐江郡。《武帝纪》元封五年南巡狩,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梁于此置枞阳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为同安县,以县内有同安故城,因以为名;今为桐城县,取桐乡为名。……“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
《辞海》(1979年版中册2456页):“居巢”,古县名。“巢”一作“巢阝”。秦置。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晋后废。
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居巢”的“居”是发语词。“居巢”就是“巢”,故凡《左传》里的巢,《史记》皆作居巢。古代江淮一带的巢即居巢有好几处。单是《左传》里所提到的,就不止一处;所以在昭公二十四年吴人灭巢之后,至定公二年又有一个为吴所围而克之的巢。前者当系“群舒”之属中的一个小国,后者疑为楚置在“豫章”地区的一个邑。前者据文公十二年杜预注,故址即庐江六县(今六安县北)东居巢城,《元和郡县志》江州浔阳县下也提到楚有二巢,一在庐江六县。后者疑即秦汉时代的居巢县治。秦汉居巢故治据《水经·沔水篇》:“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当在彭蠡泽东,大江北岸,疑即《寰宇记》中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传说为成汤放桀南巢所在的古巢城。《寰宇记》说此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与《续汉书·郡国志》居巢下刘昭注引《广志》曰“有二大湖”符合。
车节铭文中的居巢地处淮北,不见于《左传》,但见于《史记·楚世家》平王十年“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吴世家》王僚八年伐楚,“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殆皆指此。“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一事,《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作“楚太子建之母在,召吴而启之”。商先生说“疑即居巢”,这一推断是合理的。而梁玉绳《史记志疑》因《左传》作“在”,就说《史记》作“在居巢”错了,未免轻率武断。说太子建母在居巢,不仅《楚世家》如此,《吴世家》也是如此,一处错的可能比较大,两处都错的可能就不大。淮南舒地有居巢,淮北蔡地也有居巢;建母是蔡女,说建母住到舒地的居巢去,果然难以置信,说建母在太子建被废后回到蔡地的居巢去住,就很合乎情理。所以与其说《史记》错了,无宁说《左传》、《史记》都不错,和居巢是一地二名。《说文》:“,蔡邑也。”一作阳,《左传》昭公十九年杜注亦作“阳,蔡邑”。许、杜皆未明确指出地所在。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在今新蔡县境,那只是由于其时的蔡都于今新蔡县治,意谓阳去蔡必不远,故当在县境之内而已,非别有所据。今阜阳县南六十里处西距新蔡县治不过百数十里,当然有可能就是作为蔡邑的亦即居巢之所在。
除上述三处巢无疑应同时存在于
春秋战国时代外,又据《
隋书·地理志》,九江郡湓城“有巢湖”,《元和郡县志》江州浔阳县下亦作“巢湖故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桀奔南巢盖在此。”隋湓城、唐浔阳即今江西九江市,这一江南的巢虽见于记载较晚,也有可能是先秦的古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