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履(拼音:lǚ)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踩踏,大约到战国末期引申为名词鞋子。大约到了唐代,“履”在表“鞋子”义的常用词地位被“鞋”取代。履由踩踏又引申为经历、做、实践,又引申表示居处。
字源演变
履字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字形(图1)主体为人形,下部突出人足,足下添一短横,像鞋或象征鞋;一说上部为表音的“眉”字。西周金文足下作“舟”,战国楚简中的履字或增加“止”为形,强调用脚踩踏、经历。《说文》履字古文(图4)形体继承楚简履字形体写法,只是“止”变为“足”。《说文》小篆(图5)履字形体从尸从彳从舟从止,从尸也许是从“人”形之讹变,也许是从眉形之省讹。睡虎地秦墓竹简从尸从彳从止从自(图6),“自”形当是舟字之讹变。从西汉初年开始,履字所从舟旁与止旁连在一起讹变为与“复”字相近,为东汉碑文和居延汉简中的履字形体所继承,楷书形体直接由此演变而来。但至东汉晚期熹平石经中的履字作图7,仍然可以看出从舟。履字隶变前之结构不是从复,从复是从舟、从止之讹变。
“履”的基本义是穿鞋行走、践踏的意思。裘锡圭先生在《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一文中指出,西周金文中在转让土地的占有权或使用权时,通常要踏勘一次四界,实地把土地的范围正式确定下来,这种踏勘地界的行为叫做“履”。从踏勘地界的行为的角度出发,“履”就有走过、踩踏的意思。《诗·小雅·小旻》中记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中的“如履薄冰”,就是像踩在薄冰上一样。而《说文解字》对“履”解释是:“履,足所依也。”是说“履”是脚上穿的东西,即鞋子,这实际是本义的引申了。据考证,“履”在战国之前只用作动词义,而名词性的“鞋子”一般用“屦(jù)”。战国以后,“履”表“鞋子”义的用法才渐渐多了起来。如郑人买履、削足适履。
“履”既然和行走相关,就和人的经历有了联系,因此引申表示“经历”,例如戴震《与方希原书》中写道:“凡事履而后知,历而后难。”凡事要经历之后才知道。求职用的“履历”,也是这个含义。“经历”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引申表示“履行、实施”,例如《礼记·表记》中说:“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是说在他的位置而不履行他该做的事情,就要出乱子。能履行、实施一定事情方案的人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因此“履”又引申表示“居、处”,例如《新序·杂事四》中说:“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履”作“处”讲。
详细解释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八】【履部】良止切(lǚ)
(履/𡳐)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一曰尸声。凡履之属皆从履。
𩕎,古文履从页从足。
说文解字注
“足所依也”注:𡳐、依叠韵。古曰屨,今曰𡳐,古曰𡳐,今曰鞵,名之隨時不同者也。引伸之訓踐,如“君子所𡳐”是也。又引伸之訓祿,《詩》:“福𡳐綏之。”毛傳曰:“𡳐,祿也。”又引伸之訓禮,《序卦》傳、《詩·長髮》傳是也。𡳐、禮爲叠韵。𡳐、祿爲雙聲。
“从尸,服𡳐者也。从彳、夊”注:夊,楚危切。彳、夊皆行也。
“从舟,象𡳐形”注:合四字會意。良止切。按《良止》誤也,當依《篇》《韵》力几切,十五部。
“一曰尸聲”注:别一説也。
“𩕎,古文𡳐。从頁,从足”注:𡳐重首,故从頁。
广韵
力几切,上旨來 ‖ 履聲脂2部(lǚ)
履,踐也。禄也。幸也。福也。《字書》云:“草曰屝,麻曰屨,皮曰履,黄帝臣於則所造。”又姓,出《姓苑》。力几切。一。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尸部】 履;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12
古文:𡲟、𩕎
《广韵》力几切。《集韵》《韵会》两几切。《正韵》良以切,並音里。《说文》:足所依也。本作,今作履。《尔雅·释言》:履,礼也。注:礼可以履行也。《释名》:履,饰足以为礼也。《字书》: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黄帝臣於则造。
又践也。《易·坤卦》:履霜坚冰至。《诗·齐风》:履我即兮。注:蹑我之迹,而相就也。
又《左传·僖四年》:赐我先君履。注:谓所践履之界也。
又以履加足亦曰履。《史记·留侯世家》:良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又禄也。《诗·周南》:福履绥之。注:履,禄。绥,安也。
又姓,见《姓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尸”从上、左包围“復”,底部“尸”高“復”低。“尸”的“コ”居上居中。“彳”居竖中线左侧第二撇从横中线起笔。“复”,上下三撇笔过竖中线左侧;“日”中短横在横中线;“攵”的末笔捺收笔与“尸”底端寺平,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参考资料
.汉典.
平水韵 四纸.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09:3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