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迹
2012年南昌工程学院广播台创办的台刊
《履迹》是南昌工程学院广播台台刊,2012年9月改版复刊。
台刊《履迹》
杂志风格
主题:编写青春辑录心情
定位:以南工校园台为原点,以广播文化与青春文化为中心,丰富多彩
受众:南工校园台台员为主、南昌工程学院学生以及各大高校校媒人
编辑发行
编 辑:广播台编辑部
主 编:温远灏 张诗琪
媒体形式
媒体形态:校园文学杂志(纸质)
媒体性质:南工校园台台刊
发行周期:季刊
媒体样式:《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
期刊策划
版块:卷首语、封面主题(故事)、台员风采(校媒风采)、节目稿件、心情文字、先锋评论
策划:新闻性、人文性、评论性
园台简介
南昌工程学院广播台是与学院同步建立的最早的学生组织之一,在院党委的领导、院团委的指导下,以学生采编播为主,以校内宣传为重点,把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校园媒体;以广播、期刊、网络咨询为平台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南昌工程学院广播台在宣传学校政策,引导校园舆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和联系学校与同学,同学与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坚持“团结、创新、严实、笃行”的工作精神,通过比赛、讲座、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诠释广播的新概念,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并富有特色的节目体系。内容包括时政要闻,校园生活,文艺体育等诸方面。
广播台自2006年以来,积极参与江西高校广播联盟和全国高校广播联盟网的建设。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零局距离的接触省、市电台,曾和电台有过多次合作,有过台内人员到电台客作嘉宾主持的经历,这为我们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广播台作为学生艺术团体,建成一支朗诵、表演等于一身的文艺队伍,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南昌工程学院广播台已成为全校师生沟通的桥梁,宣传精神文明的窗口,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摇篮。
广播台具有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责权明确的组织体系,现下设七大职能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并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日常工作有条不紊的运作。
第一期
编辑发行
编 辑:广播台编辑部
台 长:姜 舟
主 编:温远灏 张诗琪
副主编:曹志明 周赛超
本期执行主编:温远灏
编 辑:谢雅蕾、姚旺江、李 敏、肖 倩
李佩芸、周业添、王震、付家彬、黄春梅、曹蔓莉、孙晓宇、吴嘉明
记 者:刘 佳、郭玉珍、罗 婷、贾雪琦、杨 露
本期主题:我们的时代
“这是美好的时代,这是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曾如此写道。
2012年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狄更斯是第一位描绘城市工业化的作家,这位当时的新生作家以其细致,写实和宏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独到地捕捉伦敦的城市扩张对人性的影响,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认可。他的作品一直影响着后人,并一直发挥着现实意义。
2012,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你会如何去审视,正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围绕当代中国城市在向前发展中的独特风貌,用心灵的眼睛去描绘出今 日城市的镜像,用思想的光芒去聚焦我们对城市的感触。光影交错中,你会怎样去描述这个时代.
杂志目录
发刊词
01 生地·当归/ 许彦
本期主题我们的时代
03 城市日志/ 温远灏
04 这是结束的时代/ 孙晓宇
07 向往城市/ 李佩芸
08 行走在消逝中/ 王震
09 我们在等待/ 周业添
09 小城大景/ 付家彬
10 今 天的答案/ 黄春梅
11 在这个时代/ 曹蔓莉
12 信仰躺在脚下/ 吴嘉明
封面故事狄更斯两百年
13 查尔斯·狄更斯
15 广播台编辑考核
(纪念狄更斯两百年)
台员风采
16 主编张诗琪
18 主播陈晓婵
广播剧毕业季
19 栀子花开的时候/ 王震
优秀稿件
25 爱你,是孤单的心事/ 王震
27 英雄情/ 孙晓宇
29 那一抹/ 周业添
31 新少林寺/ 李佩芸
33 写意墨尔本/ 曹蔓莉
心情文字
35 再见,时光/ 孙晓宇
36 浮在夜里的蚂蚁/ 黄春梅
37 夏节/ 吴嘉明
主题文章:城市日志
城市日志
□ 温远灏
小时候,我曾很多次的在田野走过。
走过微雨后的泥泞小路,看过阳光下的草长莺飞。
然后,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到来,消散了乡村几千年来的的平静。
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以满怀的憧憬奔向沿海。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等我也走进了城里。看着城里的热闹……
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人流来了又散了。
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红灯停了又亮了。
错落林立的写字楼,天黑了又明了。
在这里,我看到了节奏。
笑着握握手,只是种习惯。早起晚归,只是种工作。
每天和一群陌生人挤公交车,有时约一群朋友下班后喝酒。
有时候,我以为这就是生活。
矿泉水、可乐、咖啡、啤酒、白酒、红酒……
这里,和各种各样的人,喝过各种各样的饮料。
直到我翻过了一页又一页的日历。
然后我走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
有一天,我都分不清几月几日的一天。
在一个大都市的中心区,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窗前,我端着咖啡,看着眼前的热闹。
我开始回想,走进城市的那一天,对这里的各种想像。
努力的回想,我只记得:曾经,我还是一个学生,我在努力写一个关于城市的作文。
题目是“我们的时代”。
《履迹》发刊词
生地·当归
□ 许彦
五光十色的梦里总是灯红酒绿,世界繁华。
很多次,想登上一辆不知目的地的火车,就这样驶过一片又一片油菜花田,追着太阳的影子。日影西斜,挑一个喜欢的站台下车,背着行囊走过一条条陌生的街,在隐蔽的巷子里撞上一间古朴雅致的客栈,然后在疲倦里孕育馨暖的梦。
去旅行,沿着火的痕迹,向风打听逝去的传奇,饮一口浑浊的茶,在断壁残垣里寻找文明的影子。
去旅行,听阿婆织着土壮锦唱三姐的故事,陪阿公就着米酒香说漓水的传奇。和阿姐钻进西街的小店里,用蓝棉褂、花帕巾、银手镯扮一对俏生生的壮家姐妹花。
去旅行,在石板青桥上体会江南烟雨,在江南烟雨里徜徉古镇风光。叫上一桌血耙鸭、酸汤鱼、米豆腐、腊肉蕨菜,就着稠稠的糯米粥吃下满满一碗社饭。酒足饭饱,呵一口长长的热气,在沱江吊脚楼寻一个靠窗的位子。月朗星稀,波光粼粼,靡靡之音里梦一个水乡边城。
然而相对旅行中所能看到的这些风光,我更加迷恋的是旅行中所能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在我们回忆的时候,就好像剥洋葱一样,经常让人泪流满面……旅行的意义,大抵如此。
我们在旅途中不断邂逅新的风景,新的人,新的自己。然后有一天,回望一路的履迹,几分欣喜,几分惆怅,几分留恋,几分了然。
去寻梦,寻春光,寻得一声叹息,寻得一片愁肠。总以为最美的风景还在路上,殊不知杜鹃声声催,最美不过儿时窗前那豆小橘灯光。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墓碑林中,有一块这样说: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个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谁知道呢,我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16:54
目录
概述
台刊《履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