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山东大学的一个正处级教学单位,成立于1949年,前身是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实习工厂,经历了实习厂、机械厂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发展阶段。
中心简介
2002年1月,学校将机械厂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面对发展的要求,中心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逐步实现了“训练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训练学科由工科向多科转变、训练项目由单一向综合转变、训练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训练方向由技能向素质转变、训练重点由基础向创新转变”。
中心为学院建制,是隶属于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现有专职人员129人,兼职教师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28人。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由教师、工程师和实验师构成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三师型师资队伍。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000余台,主要有数控加工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数控冲压设备等)、特种加工机床(数控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激光加工机及超声加工设备等)常规金属切削加工机床(车、铣、刨、磨、镗、钻、齿轮加工设备等)、材料成形加工设备(锻压、焊接、铸造、热处理设备等)及其它设备(快速成型、注塑及陶艺设备等)。
中心成立以来,坚持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科研提升教学,以社会服务促进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投入各项经费近3000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添置先进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充实并改造了原有常规训练项目,新建了数控加工、电加工等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训练项目。创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控板料成形及创新设计与制作等一系列训练项目,新建了以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需求为导向的陶艺制作、数码广告及污水净化等一批特色训练项目。 根据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学校实践教学发展与要求,中心构建了四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第一层次,以常规制造训练为主体的基础训练平台;第二层次,以各种不同学科的工程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训练平台;第三层次,以机电一体化大工程意识为背景的综合训练平台;第四层次,以科技竞赛和研发为方向的创新训练平台。逐步建成了以“四大工程训练平台”为框架,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杠铃片”式的分层次、模块化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开设了33门实践课程,训练项目由原有的36项增加到107项,涵盖了全校文、理、工、医等九个一级学科,每年接收5000余名学生进行工程训练。
中心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成立了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教学研究室和教学督导组。构建了由中心、训练部、实验室三级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由学校、中心、学生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经过近五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心在实践教学理念、体系、内容、方法、手段及师资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其它教学成果奖等30项,科研成果奖25项;出版教材19部,发表教研论文49篇,科研论文147篇;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8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2009年,学校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22000平方米的国内一流中心投入使用,实现了由工科大学的“机械厂”向综合性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中心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山东的经济建设,为本地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中心具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的“国家一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是山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山东大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工程师培训基地”。
中心正在沿着“实现一个目标(创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中心),加强两个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三个体系(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绩效化质量保证体系),发挥四个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生产功能,培训功能),搞好五个结合(突出教学、重视科研、适度生产、搞好培训、加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为创建“理念先进,定位合理,队伍优化,设施精良,体系完善,运行高效,强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而努力奋斗!
机构设置
中心下设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部、创新训练部、培训部和中心办公室五个职能部门。理论教学部设相对独立的金工教研室和教学研究室,采用专职、兼职混合编制模式。金工教研室负责金工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教学研究室负责具体指导中心的教改、教研及师资培养等项工作。实践教学部下设切削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型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四个训练部。
师资队伍
中心的师资队伍采用了专兼结合的组成模式,共有专兼职人员140人,其中专职人员129人、兼职人员11人。该队伍主要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三部分构成,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富有自身特色的“三师型”(教师、工程师、实验师)师资队伍。中心师资队伍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8人,其它8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20人,其它105人。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中心实验队伍的组成分别见图1-图3。
教师队伍主要由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等组成,采取了专兼结合的组成模式。主要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金工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和来自于机械、物理、材料、控制、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教师在中心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负责中心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同时参与工程训练的发展规划、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实践教学指导等工作。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主要由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实验师等组成,是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力量。主要负责实践教学文件的编写与修订、实验室管理、实习实验指导等各项工作,配合并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等。
实习指导人员队伍由助理工程师、助理实验师和技师等组成,是中心实施各项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力量。
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的准备、技能训练、现场演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
设备资源
中心共有仪器设备1200余台,设备总值1900余万元。主要包括:常规金属切削加工设备 、数控加工设备 、特种加工设备 、材料加工设备、 非金属材料成型设备 、电工电子实验设备等;同时自制和改造形状记忆合金实验装置、型砂性能自动检测设备、自动打标机、冲压工艺实验模具等多套教学仪器设备,这些设备为保证工程训练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1. 建立设备档案:对于大型仪器设备,从其考察、招标、签订合同、购置、调试安装,到形成教学和生产能力进行全过程纪录,建立设备卷宗。
2. 指定专人负责:分类型、分层次设立设备管理员,实行定人定机的管理形式,建立设备运行记录本,标挂设备管理负责人标牌,增强设备管理人的责任心,保持高的设备完好率。
3. 制定管理制度:为使设备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中心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设备管理规定,确保设备物尽其用,提高完好率和利用率。